家庭教育的特点

1 家庭教育的特点

1)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在人类历史上,婚姻和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在特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组织制度中产生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夫一妻制这种个体家庭的出现是以私有制对原始公有制经济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随之而来的是,对新生一代的教育抚养也由大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转变为由生身父母单独进行,社会提供的学校由父母自由选择参与,这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则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特征。

2)具有特殊的亲密性和权威性

家长是家庭生活的组织者和亲子关系的维护者。在子女面前,特别是在学前儿童心目中,家长具有无上的权威力量。孩子在没有学会独立生活之前,在经济上、生活上、感情上都依附于家长,受家庭影响最大。家庭教育是在可靠的物质供养和深厚的感情依恋融为一体的情况下进行的,它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没有的自然强化效应。在关键时刻家长的几句话,能使子女牢记一辈子。特别是良好的家庭集体对教育儿童有着特殊的作用。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和精神追求,有浓厚的好学上进的气氛,能相互激励,形成良好的家风,能使团结友爱、文明卫生、有条理、守秩序、负责任的行为方式很自然地在孩子心中生根,为以后正确的待人处世打下基础。

3)具有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和家庭教化的连续性

父母和子女朝夕相处,他们的教育影响是长期存在,反复进行的。教师是会更换的,但父母除了死亡和婚变,很少变换。因此,父母的持续不断的教育,其牢固程度要超过其他教育。而且,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人们在一生中始终是直接或间接的、有意或无意地接受着家长、特别是父母的教育和影响。

4)具有日常生活随机性和特殊情境的震撼性

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大纲和教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主要由家长确定,遇物而诲,相机而教。在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又有着广泛接触的机会,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父母谆谆的期望和嘱咐,实际行动的榜样示范和自然的感情流露,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老舍曾深情地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郭沫若也曾说过:“在我未上学前,母亲就教过我好些唐宋诗人的佳句,朗朗上口,有的至今还记得。我后来走入文艺生活,这层家庭教育我认为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同时,某些天灾人祸、生离死别的场面,父母第一次争吵打架、闹离婚或者遭受到父母、长辈的不公正惩罚与同胞的侮辱伤害等那种愤慨、委屈和痛苦情绪也会刻骨铭心地印刻在孩子长期的记忆中,终生难忘。

5)具有地域的广泛性和组织的普遍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即使是孤儿或弃儿也是由合法或不合法的家庭所诞生。单身汉和流浪者也是由破裂的家庭诞生或游离出来,并渴望着再回到家庭中去。因而凡是有子女的家庭,毫无例外都是教育下一代的课堂,有多少个家长,就有多少个教育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应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如果把全国所有的家长都动员起来,人人都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就能形成一个群众性、普遍性的强大教育队伍,就能使下一代时时处处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就能推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6)家庭教育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会存在矛盾差异和多种因素的干扰制约。家庭教育在其运行过程中不仅受国际局势、社会变迁、经济动荡、政策变化等宏观体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家长素质和家庭结构差别性的左右。差别性来自以下五个方面:

(1)家长素质

家长的健康素质、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各不相同。这几方面素质较高,孩子可能教育得较好,反之,则可能较差。

(2)家庭结构

家庭中代际关系的组合形式包括核心家庭、联合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留守家庭等。不同的家庭结构各有缺憾,会对孩子有不同或不利的影响。

(3)父母教养方式

有研究认为,父母教养方式的图式涵盖两个重要行为维度,横轴为情感态度,从接纳到拒绝,可分若干等级;纵轴为管理方式,从允许到限制,也可分若干等级。两种维度的不同力度的组合,便产生了不同的父母教养行为类型。例如:接受又允许的民主型,接受又限制的干涉型,拒绝又允许的放任型,拒绝又限制的专制型。母亲往往是子女最重要的刺激源,是孩子感知、操作、思考、探究的影响者、促进者。母子交往的质量和频率是孩子智力、体能、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首要前提。有研究者专门考查了母子间的行为表现。研究表明,母亲给予爱抚的满足和肯定性评价与子女的服从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母亲冷漠、斥责和强制性身体控制与子女的激烈对抗、不理睬、不服从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母亲说理、讨论,采取婉转灵活的控制方式与子女的告知、辩解、讲原因、讲条件的行为有显著正相关;母亲缺乏说服力的说教、批评、训斥和惩罚与子女的顶嘴、任性、不服从或阳奉阴违、假装遗忘、变相反抗也存在正相关。

(4)父母期望和教育观念

父母的儿童观、教育观、成才观,父母对子女发展的满意度,对自身家长角色的“胜任感”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期望和观念比较合理的父母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5)家庭条件

家庭条件包括居住条件、学习环境、生活水平以及提供智力刺激的图书、玩具、模型、器材、各种文化用品等。一般来说,在经济条件相当的家庭中,家庭文化用品比生活用品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直接、更有效。家长只要重视子女的发展,能满足子女的基本生活需要,坚持良好的亲子关系,经济物质条件对儿童的身体素质、学习成绩、品德面貌不存在直接影响。反之,在家长忽视教育,亲子关系疏远、对抗的家庭中,富裕的家庭经济条件或过分讲究吃、穿、用等物质享受可能会助长儿童自私、依赖、懒惰、骄横、残暴、不求上进的品性,变成损害儿童身心发展的消极不利因素。

家庭教育因素的复杂多样和不平衡性直接导致家庭质量的参差不齐。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焦虑困惑,苦恼不堪,又束手无策。这些问题,不但影响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效,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繁荣。为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遵循一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