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及关键期

6 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及关键期

儿童有发展的巨大潜能,他们可以在艺术、自然科学、体育运动等各方面都获得充分的发展。

但婴幼儿的潜能存在着递减法则,即婴幼儿的潜能不是某种储备物,不是某种不利用就没有消耗、今后还能再加以利用的物质,而是在不断地损耗着;人类潜能发展的递减性证明了“最佳期”“关键期”或者说“敏感期”的存在及重要性。

1)关键期的定义

目前,对“关键期”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关键期”即是个体对某种环境特别敏感、并容易获得某种行为或能力发展的时期,又称为“敏感期”“临界期”等。在关键期里,给动物或人施加某种环境影响最为有效,在这一时期结束后或者尚未到来之前,该种类型的影响可能不起作用,甚至起相反的作用;若个体处在发展的关键期里,却缺乏适当的环境影响或学习机会,那么个体某方面的发展就会出现缺陷,以后的补救就事倍功半甚至无效。

第二,在关键期里所获得的影响最为持久,不易遗忘和改变。

第三,个体在关键里的学习不需要外界的特殊强化。

第四,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都具有发展的关键期;不同物种关键期的时段各不相同,如小鸡认母期是5天,小狗的印刻期是出生后3~7周等;婴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是2个月~8岁。

第五,不仅不同物种的关键期不同,即使是同一物种,其个体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不相同。目前人们一般认为幼儿的秩序敏感期是2~4岁、阅读敏感期是4.5~5.5岁。

第六,对人而言,其发展的关键期主要集中在儿童时期,即儿童期是我们学习最多的时期,早期经验有着深刻的长期影响。

2)“关键期”学说的来源:对动物“印刻”现象的研究

动物习性学家劳伦茨的“印刻”研究、心理学家格塞尔等人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关系的研究,以及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关键期”理论等,都奠定了“关键期”假设在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位置。

“关键期”这一概念来源于人类对某些动物“母亲印刻”习性的研究。后来,心理学家、教育家将其应用到早期教育中,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1873年,动物学家斯皮尔顿发现早熟鸟类的雏鸟有一种接近和跟随运动物体的现象,即刚孵出来的小鸡、小鸭、天鹅等会跟随第一眼看到的运动着的物体,而且这种现象屡试不差。1937年,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茨(1903—1989)再次注意到小灰天鹅出生时会把第一眼看见的动物当作妈妈,如果小灰天鹅第一眼看到的是母鸡,它会认母鸡做妈妈;若第一眼看见的是劳伦茨本人,就把他作为妈妈而跟随,而不跟着自己的妈妈。甚至活动着的鸡鸭玩具、风筝、小船以及人的声音也同样会引起小天鹅的这种“认母现象”。但是,假如小天鹅孵出来一天后,没有见到任何一个活动着的物体,那么它们就不会有“认母”的行为了,而且以后永远也不会有这种行为。

劳伦茨发现,在其他许多小动物身上也存在这种现象,于是他把这种奇妙的认母现象称为“印刻”。而且他发现这种印刻现象与普通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

①印刻只限于在动物出生后一个短暂的、特定的时间才能形成,超过了这一特定期限就不能形成。也就是说,动物有一个学习的关键期。

②印刻的效果是持久的,印刻现象一经形成就不能再改变,而具有一种不可逆性,而不像学习那样常会遗忘。

③印刻现象不需要强化,一次就可以形成。

④各种动物的印刻有不同的敏感期,如小鸡认母期是5天,小鸟的印刻期是破壳后的10~16小时,小狗的印刻期是出生后3~7周,等等。

这种印刻形成的时期被称为“关键期”,后来一些学者认为,将其称作“敏感期”更为恰当。

3)“关键期”学说的发展:人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多集中在婴幼儿阶段

动物的印刻现象提出后,研究者进一步注意到植物和人类学习也都存在着重要的关键期问题,而且人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主要集中在婴幼儿时期。

(1)对“兽孩”与暂时性“兽人”的研究

在众多的“兽孩”中,狼孩阿玛拉和卡玛拉的事实几乎是众所周知的。这两个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被失去幼崽的母狼叼走,在大狼孩8岁左右、小狼孩3岁左右才被人类救回(后者不到一年就死去了),虽然大狼孩被人类进行了精心的教育训练,但既不会直立行走,也学不会人类的语言,而且始终保持着狼的习性。与之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日本士兵横井庄一逃进了菲律宾的深山老林,直到28年后即1972年才被救回。惊人的是,经过短短的81天,其语言能力就恢复正常,而且还于当年结婚,并著书立说、到处演讲。由此,学者得出结论:人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是人生的婴幼儿时期;两个案例发展结果的“天壤之别”在于横井庄一并没有错过早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2)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理论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教育家,她吸取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生物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对“儿童之家”中儿童的观察和研究,认为儿童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与动物相同的对于特殊环境的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期,从而将敏感期概念引入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之中,创立了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蒙台梭利既论述了敏感期的存在,也论述了敏感期的暂时性。她接受了前人的观念,认为敏感期是一种与成长密切相关的现象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而且敏感期只持续一段短暂的时期,一旦消失就永远不可能重新出现。

蒙台梭利对敏感期的教育价值给予了极大重视:“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自己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他东西无动于衷。”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最能促进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而耽误时机则导致儿童心理发展障碍。其中,她尤其对儿童3岁之前的吸收能力及教育给予高度关注,她认为3岁之前是孩子头脑吸收能力最为活跃的时期,虽然成人已经失去了这种能力,但这是一种能与神的创造力相媲美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它从婴儿所出生的环境中受到刺激,变成适合该环境的资质,而在其无使用价值时便迅速消失。

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的敏感时期:

①感觉敏感期:0~5岁,儿童不仅能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开始建立并完善各种感觉功能。

②秩序敏感期:1~4岁,儿童理解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并对物体进行分类。

③细节敏感期:1~2岁,儿童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事物的细枝末节上。

④运动敏感期:0~4岁,儿童喜欢活动并且其动作逐渐完美。

⑤语言敏感期:8周~8岁,儿童对人的声音产生兴趣,然后对词、对整个句子产生兴趣,并逐渐掌握复杂的人类语言。

目前,心理学家指出的其他一些心理发展关键期包括:

①0~2岁:亲子依恋关键期。

②1~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

③4~5岁: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④0~4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⑤5岁左右: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⑥10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⑦5岁以前: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⑧10岁以前: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3)早期智力优势说的提出

早期智力优势说的提出更加强化了人们已有的认识,即婴幼儿时期为人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观点的提出者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个人的智力成熟从出生到4岁发展到40%,4岁到8岁再发展30%,8岁以后发展剩下的30%。如果儿童在这非常重要的早期岁月里得不到理智刺激,他们的学习能量就受到严重的妨碍。而日本右脑开发专家的七田真基于左右脑不同功能的研究,更是把这种学说推前了一步,他认为:人的智力犹如一个等腰三角形,从0岁时(就是三角形的底)发展最快,8岁时就到了三角形的顶端,智力再也不会得到明显的提高,那以后,人们只会增长知识和技能了。而在这至关重要的8年里,3岁之前的智力要发展到近65%,至6岁发展到80%,至8岁发展到95%。由此,他认为0~3岁是人生的天才期,这一时期的婴幼儿吸收力最为活跃,而且不管难易;3~6岁是以少许的学习游戏即可养成优秀资质的时期;6~8岁需特别的努力才能培育出优秀的资质。

(4)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格塞尔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儿童发展的实验研究,提出成熟势力说。他认为,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率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在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两大因素成熟与学习中,成熟(即不受任何外界刺激干扰而按次序出现的发展现象)尤为重要。他有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中的一个为实验对象,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每天练习10分钟爬楼梯;另外一个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前者练了8周,后者只练了2周。结果只练了两周的孩子爬规定楼梯的时间与练了8周的孩子所用的时间一样。由此他得出结论,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进行早期训练对最终结果没有多大作用。

(5)对儿童语言学习能力的研究

最能说明人类学习存在关键期的事实大概就是儿童与成人语言学习的难易差异了。在这方面,美国学者莱内伯格于1967年提出的关键期假设理论比较有代表性。这一理论认为,受生物性发展的影响,人类在自己人生的早期岁月里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容易习得语言,因为这一时期在生理上处于临界期前;语言的临界期可以持续到12~13岁,而此后再开始学语言会非常困难,因为到这个时期,人脑已缺乏语言适应能力。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儿童的发展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