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的智能结构

2 幼儿园教师的智能结构

要使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出最佳功能,就必须深入探索其在智能上最合理和完善的结构。幼儿园教师的智能结构由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部分组成。

1)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是促进幼儿现代化的启蒙者,要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塑造幼儿,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

(1)“I”形知识结构

知识面较狭窄,不博,只知道与幼儿园各科教学相关的知识点,而对国家的政治、法律不够关心,心理学、教育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知识较为贫乏。

(2)“—”形知识结构

拥有《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所规定的“语言”“科学”“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的基本知识,但并不精通其中的任何一门学科。比如,有的教师能承担所有这些学科的教学活动,但是,没有哪一门学科教得生动活泼、有特色。

(3)“T”形知识结构

横线表示较宽广的知识面,竖线表示有一门钻研较深的专业知识;既有宽厚的知识根基,又有所专长,“博”和“专”相结合,以博养专,以专促博,专与博相辅相成,潜力大,易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丰硕成果,是较佳的知识结构。例如,教师在掌握幼儿园六科知识的基础上,对音乐情有独钟,熟知各种乐曲、舞蹈、乐器,擅长音乐教学活动。

(4)“H”形知识结构

这类幼儿园教师在“T”形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精通一门以上的专业知识,即在广博知识的基础上,又精通两门以上的专业知识,能在两门或以上的学科领域里遨游。所掌握的两门专业知识有明显的交叉点、结合部,是最佳的知识结构。这些幼儿园教师可以算得上是“通才”,一专多才能量大,用途广。

2)幼儿园教师的能力结构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系列的能力,才能胜任幼儿教育工作,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教师合理的能力结构应当包括: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能力、创造能力、设计能力、交往能力和评价能力。

(1)观察能力

教师要教育幼儿,就必须了解幼儿。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通过观察,教师能了解、掌握幼儿的发展水平,为设计幼儿未来的发展计划奠定基础。观察能力是幼儿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为了提高观察能力,教师在观察幼儿时,要注意把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与随时随地的观察、普遍观察与重点观察、全面观察与某方面观察结合起来;注意利用日记、表格、摄影、录音、摄像等多种形式,对已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记录,以全面、细致、准确地了解一切幼儿和幼儿的一切。

(2)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及非语言的方式向幼儿表露自己思想、知识、信念和情感的能力。其中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包括用手部动作、面部表情来进行表达的能力。

(3)组织能力

幼儿园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使幼儿一日生活有条不素、有秩序地进行,教师就必须具有组织各种活动的能力,如谈话活动、盥洗活动、教学活动。

现行幼儿园班级规模都较大,不论是集体活动,还是小组活动,或者是个人活动的顺利开展,都要求教师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否则,就无法胜任本职工作。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言语动作、思维想象等方面的差异及活动内容的变化,灵活地对幼儿进行分组,使幼儿的组合始终处于一种动态过程之中,并从幼儿个性、年龄差异和活动特点的不同实际出发,指导幼儿的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例如,在分组活动时,教师既要监督玩水区的幼儿不喝水池里的水,又要注意到木工区的幼儿不被锤子锤到手,此外,还要兼顾积木区的幼儿不用积木打人等。

(4)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包括确定教育内容的能力和选择教育策略的能力。教师在确定幼儿教育内容时,要把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审美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幼儿的成就感和合作精神;教师在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时候,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幼儿发散思维品质的培养上,爱动脑筋、勤于思考习惯的塑造上;教师在培养幼儿发散思维品质的时候,要尽可能少地向幼儿提出事实问题(即只要根据眼前的事实就能立即做出回答的问题,比如,“这是什么颜色?”)和说明问题(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简单对比,便可得出答案的问题,比如,“鸟和蜜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而要尽可能多地向幼儿提出启发性问题(比如,“你是怎样用纸折出飞机的?”“还有其他什么方法?”)以打开幼儿的思路,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寻求多种答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问题的难度和创新。教师在选择教育策略时,要更多地运用表扬奖励的方法;充分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途径和资源,“走出去,请进来”提供许多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促进幼儿的发展。比如,教师不能总是扮演讲述者的角色,侃侃而谈,而是应充当听众,在幼儿入园时,让他们讲一讲“昨天晚上在电视上看到了什么节目”;在幼儿离园时,让他们说一说“今天做了什么最有趣的事情”“明天想干什么”,以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5)创造能力

幼儿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这是一个需要创造的时代。幼儿园教师的创造能力主要是指其不断学习,汲取新知识,创造更新的教育方法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只有不断尝试,大胆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培养出合格的跨世纪的公民。所以,创造能力是时代对幼儿园教师的呼唤。

幼儿园教师要利用多种机会来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首先是教玩具的制作。教师要能利用各种废旧物品来制作教具和玩具。例如,用包装盒、塑料瓶制作出形态各异的玩具;用铁丝把易拉罐扎成梅花桩。

其次是环境的布置。教师要能根据季节的变化、教育内容的调整,利用各式各样的材料来布置教室、装扮环境。比如,在寒冷的冬天,教师可和幼儿一起用彩纸、泡沫片剪贴、涂画成一幅“飞雪迎春”的墙面装饰图;在开展迎新年的活动时,教师可和幼儿一道用皱纹纸、旧挂历纸撕拉、拼贴出一幅“新年献礼”的装饰画。

再次是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活动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能根据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教育对象,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例如,为了帮助幼儿认识圆柱体,教师准备了铅笔、圆柱体积木、火腿肠、小刀、乒乓球、硬币,通过让幼儿参与观看、触摸、滚动、切割、拼拆等活动,使幼儿意识到“上下有两个相同大小的圆形面,四周光滑,上下一样粗,像根圆柱子的形体”就是圆柱体。

此外,教师还应通过主题活动的编设、区域活动的安排、游戏活动的指导等来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6)设计能力

幼儿园教师的设计能力,主要指教师设计幼儿教育计划的能力,它包括设计教育幼儿的计划和日活动的计划的能力。教师的设计能力与其对幼儿过去的了解能力和对幼儿未来发展的预测能力密切相联,影响着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而且教师在设计教育幼儿的计划中,首先需要阐明具体的教育目标,比如,是认知方面的目标,还是情感方面的目标,或是社会性方面的目标;是为了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还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或是为了提高幼儿的能力。其次需要说明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过程和步骤。

教师在设计一日活动计划时,需要对幼儿园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加以分析,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与空间,确保一日生活的科学化、合理化。教师在制订好幼儿教育计划以后,还应处理好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保证计划的稳定性,有利于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符合幼儿成长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计划的灵活性,因为幼儿教育活动并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况且,幼儿的身心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教师只有敏锐地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调整、修改原有的计划,制订出新的计划,才能适应幼儿继续发展的需要。例如,幼儿园为幼儿安排的午睡时间为2~2.5小时,有的幼儿不需要这么长的睡眠时间,很早就醒了,教师就要从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让他们轻轻起床,允许他们提前到户外去活动。

(7)交往能力

教师的交往能力主要反映在教师与幼儿交往的模式上,这已成为世界幼教发达国家评估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与幼儿交往的模式有下面几种:①单向交往模式。教师与幼儿在进行交往活动时,教师是信息源,信息只从教师这一方传向幼儿,幼儿被动地接受、贮存教师发出的信息。②双向交往模式。教师与幼儿在进行交往活动时,教师和幼儿都是信息源,他们都发出信息接受信息,有主导性、引导性,幼儿有主动性、积极性。③多向交往模式。教师在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仅使教师和幼儿相互成为对方的信息源,而且还使部分幼儿成为同伴的信息源,对同伴产生一定的影响。④交叉交往模式。教师在与幼儿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仅使教师和幼儿彼此成为对方的信息源,而且还使幼儿彼此之间都成为同伴的信息源。

(8)评价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是最主要的、最有权威的评价者。因此,教师的评价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幼儿园教师的评价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判断、评估幼儿教育价值的能力,具体表现在:①教育目标的评价。教师评价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否已经实现;幼儿在哪些方面已经得到了发展;后续目标是什么,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如何实施等。②教育策略的评价。教师评价幼儿教育的途径是否适当,有利于幼儿教育内容的完成?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幼儿教育的方法是否多种多样,具有实效;③教育活动的评价。教师评价幼儿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否丰富多彩;活动的材料是否十分充足;幼儿是否有自由选择活动的权利与机会;个人充分自由活动的时间有多长。

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评价时,可采用以每日评价为主,每周评价、每月评价及每年评价为辅的方法来进行,以深入了解本班教育工作情况和效果,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