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活动的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以华生、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当学习者对某种特殊的刺激做出了适应的反应就表明产生了“学习”,这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正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在此意义上看,学前儿童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说是一种学习活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育重视环境的作用,因此,学前教育活动要重视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对儿童学习任务的分析,把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儿童学习作为最重要目标之一。受行为主义“程序教学”思想方法以及“小步子、循序渐进、序列化、学习者参与、强化、自定步调”等教学原则的影响,学前教育活动注重对活动组织形式的思考,教师更关心的是如何发展儿童未来的能力和倾向,从把握和确认儿童原有的知识水平开始,以小步递进的方式实施教育活动和教学。受“强化”这一基本原理的影响,学前教育活动特别注重为达成活动的结果而进行适当强化。教师促进儿童获得信息和巩固信息的主要活动策略和手段是依靠练习、增加训练。
2)主动活动理论
主动活动理论来源于认知心理学派的学习理论,以皮亚杰为代表人物。
皮亚杰提出关于知识的建构理论以及认知发展的过程和阶段理论。他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的,也不是预先在儿童头脑中形成,并随着儿童的成熟随时出现的,而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他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的。
儿童能在自己计划、进行和反应的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学习。只有顺应和适合儿童,促进儿童自主建构、自我调节的活动才能真正促进他们的智慧发展。由此,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应视儿童为主动的学习者、建构者,在活动中重视为儿童提供和创设丰富的学习材料和环境,鼓励儿童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儿童自身的感知、操作等积累经验,在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儿童在其原有认知结构和新学习知识间建立联系以获得粗浅的逻辑概念。
3)主导活动理论
苏联心理学家埃利科宁和达维多夫不仅提出了儿童主导活动发展的阶段理论,而且认为儿童活动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主导活动在儿童的一日活动中发生频率最高和占用时间最多,是儿童自发的并与一定年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必然发生的,是适合并决定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的活动。儿童一出生,其主导活动是婴儿与成人的交往活动,这种活动能满足他们维持生命、安全和机体的生长发育的需要。
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了用自己的身体活动去理解和影响周围环境的需要,因此,实物活动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活动。进入学前期以后,游戏便成了儿童的主导活动。学前期儿童的无意想象已高度发展,有意想象也逐渐产生和发展,为游戏的发生创造了心理条件。身体活动的需要、社会性交往的需要都要通过游戏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