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种种问题

1 幼小衔接种种问题

1)儿童种种入学不适

我国每年有2 100万~2 500万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其中有80%的家长反映孩子在入学前未能做好入学准备,而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差、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差;他们不能适应进入小学后突然闯入“符号世界”、掉进“规则海洋”,不能应付大量需要独立完成的课业和独立料理生活;同时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弱,缺乏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出对小学教育教学的不适应。另有问卷调查显示,43%的一年级小学生对小学的回家作业量及其不适应;29%的学生对小学作息制度不适应;14%的学生对考试不适应。

入学不适是指幼儿入小学后面对陌生环境、陌生伙伴、陌生课程时所表现出的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异常。诸多证据表明一年级新生入学不适现象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涉及孩子的生理、心理、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

在社会性上,上课吃东西、老是啃手指做小动作、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课堂违规行为多;不愿意和小朋友交流,回避老师,不愿说话;丢三落四,学具准备不充分,自理能力不足。

在身体上,感到疲劳、整天无精打采;早晨不肯起床,上学经常迟到;食欲不振,中午就餐困难,吃得少;睡眠不足、上课打瞌睡;体重下降、生活不能独立自理致使大小便失禁;经常性无端地嚷肚子疼等。

在心理上,孩子的压力大、哭闹,不肯上学、留恋幼儿园;只知道坐好、不说话,而不知道听课,也不知道为何还要做作业,作业完成困难(非智力原因);作业少做或者经常性漏做;情绪低落、缺乏自信及学习兴趣。

2)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及根源

实践证明,孩子不适应的问题往往并不会自动消失,若不能及时很好地解决的话,还会导致恶性循环,不仅影响到孩子一时的学习成绩,还会不断减弱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导致厌学、辍学等问题,甚至影响到孩子的性格转变以及身心长远的健康发展。因此合理、成功的幼小衔接不仅能促进儿童小学阶段教育的良好开展,更是适应儿童连续性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因此,抓好幼小衔接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便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关注与重视,并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幼小衔接的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根据德国哈克教授的观点,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

(1)关系人的断层

孩子入学后,幼儿和教师的关系不再像幼儿园教师那么亲密无间,必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对孩子自主性的突然要求性使他们感到压力和负担。

(2)学习方式的断层

小学里正规的课堂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孩子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3)行为规范的断层

幼儿进入小学之后行为规则受到更多的制约,不能再随心所欲想怎样就对老师提出要求,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

(4)社会结构的断层

孩子入小学后需要结交新朋友,学会与人交流和沟通,在班集体中确立新的人际关系,重新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

(5)期望水平的断层

幼儿园里家长和老师的期望是孩子在各个方面的健全发展,入学后家长和教师给予孩子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孩子学业而减少他们游戏和玩的时间。

(6)学习环境的断层

软环境由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分科学习、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硬件环境由布置的多样化,多个学习活动室,转换成有固定的桌椅摆放的单一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容易陷入注意力难以集中状态,或因不适应而产生学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