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的主要问题

2 幼小衔接的主要问题

虽然说幼儿园家长对衔接问题都非常重视,并积极采取了多种措施,但由于相互之间各自为政以及观念偏差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幼小衔接工作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1)理解上的偏差

众所周知,儿童的发展是在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所以在教育衔接中,不能把各个阶段都割裂开来,只注重阶段而忽视了过程。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个衔接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确立教育衔接的过程观念,根据过程发展的整体要求来开展阶段性的教育工作。具体到幼小衔接问题,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出生起就不断进行的过程,是整个学前教育阶段中各个环节的衔接。而现实中,家长和幼儿园往往都是“先松后紧”,在最后时期进行识字、计算等方面的强化训练。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忽略了日积月累的重要性,容易导致幼儿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压力骤然加大,一时难以适应,甚至会使幼儿对未来的学习小学生活充满恐惧感。

2)衔接工作不到位

一方面,幼儿园努力单方面地向小学靠拢,采取小学化的教学和管理方式,而没有争取小学的合作。在与家长的关系上,衔接形式主要是召开家长讲座;或者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去附近的小学参观,让小学教师给幼儿和家长上公开课,以明确小学的要求等。这些做法当然很有必要,但只是表面。因为儿童没有适应能力,无法接受和处理自己所面临的转变,幼小衔接就难以成功。另一方面,家长们把“幼升小”当做孩子第一次正式的“赶考”,绘画、舞蹈、钢琴、小提琴、语数外知识和游泳等,几乎无一落下;幼儿参加面试之前的强化更是不可缺少。

3)衔接效果差

这是幼小衔接中最突出的问题。虽然说幼小衔接班、幼儿园、家长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方面的工作,也不能完全否定所取得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事倍功半的多,幼儿入学不适应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少幼儿还相当严重,有的不适应的状况甚至要持续到小学三年级。

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这些衔接大多偏离了衔接的重点,侧重的不是最重要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及基础学力的培养,而是技巧和暂时性效果的内容上。一方面,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大部分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大班的课桌椅按照小学的要求来摆放;课程时间延长,游戏、活动时间减少;衔接的内容参照小学要学习的内容等。而一些实质性能力的培养,如幼儿的适应能力、注意力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则常常被忽视。其实,这个问题无论是不是在幼小衔接中都是非常严重的,前面的“师幼互动”及“教学活动的指导”章节都比较具体地论述过这个问题。就幼儿园而言,可以说是幼儿不适应小学学习状况的最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家长们虽然都知道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衔接,但对不知如何做才是科学、合理的,往往也就把重点放在效果立竿见影的知识技能上,搞提前小学化,而所导致的后果往往是严重的。首先,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因为片面的、侧重技能的衔接,忽视的是孩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培养,使得孩子缺乏发展的后劲;而潜能透支又使孩子过早地体验到学习的压力,导致兴趣缺失,同时也失去了童年生活和成长的快乐与和谐。其次,这种顾首不顾尾的衔接也影响到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

4)幼小衔接不合规

提起幼小衔接,好像就是幼儿园和家长的事情,这种认识偏颇使得小学的主动性欠佳,不仅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还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使得衔接工作出现单向性。调查研究表明,在衔接的方式上,小学教师多主张设置专门的学前班作为幼儿向小学过渡的形式,而大多数的幼儿园教师主张衔接是在幼儿园中进行的,没有必要专门组织。二者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绝大多数的幼儿园教师都尽可能充分利用了,只有1.1%的教师没有利用过;而小学教师利用外部资源的比例就大大减低,6.1%的小学教师没有利用过。可见,幼儿园教师比小学教师更注意对周围环境和社区资源的利用。这种认识偏差,使得小学教师依靠幼儿园或者学前班解决孩子的入学适应问题,而忽视自己在衔接中的责任。

其实,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家长和小学的共同责任。幼教工作者和家长要改变小学在幼小衔接中的配合角色的观念,小学也要树立自身在幼小衔接中的责任意识。小学不仅要配合幼儿园和家长帮助幼儿对小学教育环境、教学形式和学习内容的熟悉,更要注重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授课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同幼儿园衔接,适当组织儿童进行一些游戏活动,发现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活动,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逐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并逐渐提升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和独立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

另外,幼儿园也应该通过幼儿的“入学考试”给予正确的指导。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进入办学质量高、声誉好的小学,而左右为难的幼儿园往往通过内容超前的考试进行“择优录取”、以实现所谓的教育公平。但这种做法恰恰在误导幼儿园和家长通过极端的方式(天价的培训班等)把孩子送进小学的大门,从而助长了不正确的衔接观。为此,小学必须端正科学的教育观,不是把知识的难度,而是把观察力、推理能力、自制力等作为考察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