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活动的特点
1)计划性和目的性
学前教育活动是在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中,由社会培养和指派的专职幼教人员实施的教育活动,它体现了国家或阶级的意志和要求,是一种依据社会需要来培养人的社会教育活动,因此,具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这一特点,使幼儿园教育活动不仅与家庭教育不同,而且与其他学前社会教育活动也有明显的质的区别。
2)儿童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相统一
强调学前儿童是学前教育活动的主体,并不是否认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是教育环境的主要创设者,在学前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实施,也需要教师去指导、去促进和调控,包括激发和维持学前儿童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支持、引导学前儿童学习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通常也被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主体。学前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引导的主体。二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互为主体”的关系。但教师在发挥引导作用时,必须尊重学前儿童主体的人格和合法权利,重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还要承认学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因人施教,促进每个儿童在不同水平上都得到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性必须建立在儿童的学习主体地位之上,否则,就有一种“越俎代庖”“喧宾夺主”的意味。
3)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统一
学前教育活动也注重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学前儿童自身的感知和思维水平上的操作观察、探索,产生感情上的激动、惊讶和各种感受,以及行为上的操作和反复练习,并获得感性知识、学习概念,体验不同感受,形成良好的习惯等。因此,幼儿园教育活动重视将“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统一在活动之中。
4)情境性
情境,既可以是发生在一定背景中的真实情境,也可以是模拟的情境。学前儿童通过在一定情境中的亲身感受,充分地运用自身的多种感知通道去接触情境中的事物、材料,进而在感受、刺激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真实的体验。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它认为“知识与活动是不可分离的,活动不是学习与认知的辅助手段,它是学习整体中的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真正的学习是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发展的,学前儿童正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获得了知识,学习与认知本质上是情境性的。要让儿童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获得知识或概念,情境设置是引发和生成这种学习的最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