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学前教育
文化是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在这里论述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主要指一般定义的狭义文化。文化与社会共存,文化存在于社会中,没有人类社会也就自然没有人类文化,人与动物也就没有区别了。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要考察教育的发展规律,必须考察文化。文化是非经济因素,如民族的文化传统、人的文化及素质、文化结构要素以及人们的文化心理状态都是构成社会人的行为模式的基因。不了解这些,就无法认识它们对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例如,某个地区经济发展了,但对教育却产生了负效应,即导致了一批学龄儿童弃学经商,其中文化就起了约束和妨碍教育发展的作用。人们认识的短浅与知识的浅薄导致教育发展的受挫。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是经济政治作用于教育的中介,即传导一定的经济政治的要求,反映一定的政治经济的性质与水平。另一方面,文化还可主动地、相对独立地影响教育。例如,传统文化观念、外国文化等都不是现实经济的反映,但却在影响着教育。
我国的文化把崇善作为教育目标,西方文化把爱智作为教育范畴。因为我国传统教育把道德教育居于首位,主要目的是促进人的道德完善,它培养的是贤者与君子,因此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这种伦理型文化使我国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而西方传统与我国相比,则更强调对自然现象方面各种事物知识的教育。因此我国在教育过程中,比较注重道德自觉和理想的人格培养,以人际关系和谐作为追求的目标
1)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内容选择
社会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具有极高的相关,一般社会都将其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作为该社会文化水平的指标。但是,社会学衡量社会文化水平有多种指标:如从事体力与脑力劳动者的比例、文化需要的水平与结构(如订阅报刊、购买书籍、欣赏艺术,图书馆、博物馆、影院等文化设施的数量)、文化的空间和时间分配结构(如一天里文化活动时间分配)等。
文化水平对教育的间接影响表现为:文化发达(科技水平提高)→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教育的物质来源→増进人口受教育水平;文化水平对教育的直接影响表现为:教师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学生文化水平→受教育水平→家长文化水平→下一代。而社会与社区文化水平,以及周围的文化氛围、文化设施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水平。
2)学前教育与文化传递
文化传递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创造。文化传递在整个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例如,物质性的文化载体(如工具、建筑)、精神载体(如语言、文字、声光、意识形态等)、人的载体(如个人拥有的知识、道德等)要不断转化才能完成文化传播,正如图书馆、科学技术仪器要被人掌握运用并传播一样,失传的文化正是因为客体文化没有转化为主体文化,而主体文化又要客体文化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人是推动力。在这个不断转化传播的过程中,广义的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传播的前提、动力和重要途径。
3)文化变迁与教育
文化变迁的定义是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内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内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是永恒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迁的动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的规律性(内在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