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幼小衔接

3 如何实现幼小衔接

进行有效的幼小衔接,必须树立科学的观念,正确看待衔接问题,以指导实践。

1)树立科学的观念

我们必须明确,幼小衔接不是一蹴而就的,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知识的增长、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等都需要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幼小衔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阶段,要从孩子出生时起就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进行能力培养、身体训练、心理调适的工作。因此,衔接不是幼儿到了大班下学期才开始的事,短期突击性的衔接班也只是为孩子做些入学前的准备,通过一些学习让孩子了解小学生的作息时间、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而不能解决根本性的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问题。

2)促进幼儿发展

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单方面地靠拢的问题,而是小学、幼儿园及家庭都向儿童靠拢,都要考虑如何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小衔接”本身不再是目的,而是成为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手段;衔接的关键是从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儿童转向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

3)幼小衔接一体化

儿童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区、幼儿园、小学等各种教育环境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因此,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要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双方联合开展各种交流和合作活动,同时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有意识地增加交流和合作活动的频率;要重视家长的作用,采取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和学校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衔接措施,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衔接教育。

4)实现全面衔接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一个孩子决不是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幼儿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两个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衔接,也是情感、态度、能力方面衔接;不仅有语言、计算能力的衔接,还要有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社会交往等社会能力的衔接;既是智力的衔接,又是德体美育的衔接,只有全面衔接才能使儿童身心发展和谐。幼小衔接既要注重教育的规律,又要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衔接的全面性:即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和能力衔接、智力和德育、体育、美育、劳动的全面衔接。

5)全面看待幼小衔接

要坚决摒弃那种“非此即彼”的衔接观。我们分析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不是为了反对对幼儿进行英语、识字、数学等方面的教学,而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教学、教学的关注点在哪里。其实,幼儿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从来都不可能有一个硬性的规定。换言之,幼儿什么内容都可以学,但要采取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这也就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所说过的: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可以以适当的形式,有效地教给处于任何发展时期的任何儿童。

因此,对于我们在案例中提到的问题“幼儿也学奥数到底是幼小衔接还是揠苗助长”,我们首先就要摒弃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因为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会有一个公论,因此我们也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做唯一正确的选择。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幼儿应该学什么、不学什么,而在于怎么学。因此,幼儿学奥数到底是不是幼小衔接的有效措施,关键的是怎么学。

同样,“幼儿园的针对性教育和训练、家长给幼儿报辅导班提前进行智力开发和知识学习等行为”,是否就一定“使儿童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明显违背教育规律和幼儿的成长规律”也不能一概而论,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实施的。若幼儿园和家长或者辅导班在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基础学力、不是让幼儿死记硬背地对他们机械训练,那么我们就应该坚决支持。如,对于数学,让幼儿在寻找排序的规律、图形守恒、看图编题等充满智力性活动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拼音、认字等,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不是小学化地灌输,而是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发展基础性的能力,如通过儿歌、绕口令、听说游戏等,为幼儿学习拼音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绘画活动、美工活动等,帮助幼儿提高手的控制能力、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以及字的基本结构等。

因此,幼小衔接的问题不是要取消与小学有关的学习内容,而是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为目的,要加强对儿童的主动性、学习动机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缩短儿童的不适应过程,使之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