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在道德教育上提出了“人格化”的教学方法,认为只有在实际活动中获得体验,才能陶冶出好的品格。此外,“超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等外在内容进行内化的结果,如果“超我”的权威过大,则容易造成焦虑不安,使一个人丧失活力,影响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应了解“自我”在人格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实施道德教育,丰富儿童的情感,让其获得成功、安全、自尊等体验,使之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