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活动评价的方法

4 学前教育活动评价的方法

在学前教育活动评价中,无论是量化评价或质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内部评价或外部评价,评价者都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支持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学习。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有两种典型的评价方式,即“说评结合法”和“档案袋评价法”。

1)说评结合法

“说评结合法”是对于教师开展的教育活动,先由执教者自评,然后由富有经验的教师、教研组长、教研员或专家组评,再由听课者评议。包括了对教育活动目标、手段、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教育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始环节,对教育活动目标的评价主要包括目标的可操作性、整合性与针对性。目标的可操作性即目标是具体、明确、可行的;目标的整合性即目标能够促进学前儿童整体和谐的发展,包括了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评价。目标的针对性即目标要关注学前儿童的实际生活,与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际发展水平相联系。

对教学手段的评价主要看教育活动的手段是否体现了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否促进学前儿童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等。

对教育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严谨,教师是否能监控整个活动,是否能很好地引导儿童进行活动,同时儿童是否全身心的投入,主动参与活动。

教学方法的选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对教育活动方法的评价主要看教师的教学形式是否适宜于教育内容和教学条件;提问方式是否促进儿童已有经验和新经验的碰撞,进而推动儿童自主建构的过程等。

这种方法的实际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说评较肤浅,是泛泛而谈,没有评到点子上来;有的即使看出了问题,也没有相应的改进措施。另外,很多幼儿园教师把评课当成一种负担,常常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而事先在班上准备很多次,为了不让孩子们出错甚至还剥夺一些孩子一起学习的权利。

2)档案袋评价法

(1)档案袋评价的含义

档案袋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所出现的一种质性评价方法,是一种强调“动态”的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法侧重对儿童成长历程的记录与分析,与“说评结合法”相比,它更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即任何教育行动都要落实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上,教育的最终效果不取决于教师做了什么,而取决于儿童做了什么。

儿童成长档案袋评价是对儿童成长过程的档案式记录,通过儿童作品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记录儿童在各类活动中体现出的个性、兴趣、态度、能力等表现,它是对儿童发展中的真情实景以及发展轨迹的真实记载,是体现儿童发展“动态评价”的最佳形式之一。

(2)档案袋评价的基本内容

儿童成长档案中的内容,由教育任务和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回应构成,包括儿童身体、动作、认知、语言、情感、个性及社会性能力等多个发展领域。如儿童身体状况这部分资料主要是儿童身体各方面生长发育状况的评价和记录(如身高、体重、视力、牙齿、动作、血色素等方面的指数)。其来源主要是幼儿园对儿童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身体健康状况测查以及上一级的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对该园儿童进行的健康状况抽查数据。

(3)档案袋评价的实施过程

首先进行诊断性评价,包括儿童的身体状况、性格特征、认知风格、能力,以此调整教育行为。其次,在儿童的活动过程中将评价作为活动的一部分。最后对成长档案袋评价结果进行交流与观察记录等。

(4)档案袋评价的优缺点

档案袋评价作为学前教育活动中一种典型的评价方式,存在其自身的优势。一方面档案袋评价有效地促进了教育与评价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把档案袋评价贯穿和融汇在一日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档案袋评价不仅发生在教学之后,还发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乃至教学之前。它有助于教师及时、准确地获得有关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信息,对儿童形成合理的教育预期,提出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不断进行调整与改进,为儿童提供适合其特点且卓有成效的教育。另一方面档案袋评价十分注重评价过程中儿童的参与。儿童可以选择将什么装进档案袋,可以参与档案袋评价标准的制订,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和进步与他人分享,提供给儿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估和反省的机会。应用档案袋评价的最大障碍首先就是时间问题,档案袋内容的收集、编排、保存等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