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近,习相远
在对遗传和环境进行二分选择的过程中,还有相当多的心理、教育和哲学家们把砝码投向了天平的另一边——环境。在我国,最早提出并回答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的是孔子。他强调后天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说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说,人的先天禀赋是差不多的,人的成就和习性不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结论,在当时已是难能可贵的了。
洛克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他认为,人脑开始“只是一张白纸,没有特性也没有观念”(1690)。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后天)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他认为,观念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感觉(外部经验),一是反省(内部经验),我们大部分经验是从感觉来。
洛克认为,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在《人类理解论》(1690)书的开头,他就提出了“观念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获得?”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他用大量的篇幅系统地批判了“天赋观念说”。他说,儿童和白痴以及没受过教育的人,对数学公理、形式逻辑既不知道,也根本不会想到“我们日常生活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华生从其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出发,最早提出了儿童发展的环境决定论。
他明确指出:“在心理学中再不需要本能的概念了。”在他看来,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一反应。行为的反应是由刺激所引起的,刺激来自客观而不是遗传,因此行为也不可能取决于遗传。另外,他认为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由遗传而来的构造,其未来的形式如何,要取决于所得的环境。因此,他否认为了遗传的作用,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从刺激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并提出了他闻名于世的教育万能论。
他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如果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儿童,让我把他们放在特殊的环境中教养,那么我可以保证,在这十几名婴儿中,随便拿出一个来,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为任何一方面的专家——无论其能力、爱好、兴趣、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使他成为一名医生、一名律师、一名艺术家,或者是商界首领、乞丐或窃贼。
这是典型的教育万能论观点。它夸大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遗传和生理因素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了儿童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儿童成为万能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我们认为,无论是柏拉图还是洛克,无论是格塞尔还是华生,其观点和理论都不无道理但又都失之偏颇。长期以来,对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争论不休,“剪不断,理还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把遗传和环境当作儿童发展中两个独立因素而进行非此即彼的二分选择的做法是错误的、毫无意义的。因为“遗传和环境哪一个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事实上遗传和环境始终交织在一起,二者不可分离。儿童的任何发展都有二者的作用。离开环境,遗传不可能起作用;离开遗传,环境也不可能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