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路径

2 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路径

1)以正规化幼儿园为重点和示范

教育行政部门以正规化幼儿园为重点和示范,要求园方在提高自身教育质量的同时,承担对邻近的新办园或非正规园、班的保教业务指导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河北省青县等地以办好乡中心幼儿园为骨干,由中心幼儿园园长兼任乡幼教辅导员,依靠各村村民委员会,群策群力,发展村托儿站、小学附设学前班等,使3~6岁幼儿园入园率上升,为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调动社会力量办教育

在经济发达地区,基层政府组织有志于教育的力量,如学校、科研机构,公共的文化、教育设施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等,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根据群众需要,统筹规划本地区的教育设施布局,聘请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担任专、兼职辅导员,推动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的社区教育委员会。

3)组织专家学者进社区做调查研究和培训

当代教育科研单位集中一定的科研基金,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社区举办实验点,探索社会性学前教育工作的规律。如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心理研究室方意英等人,用3年时间在北京市5个社区进行婴幼儿发展的现状调查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当地儿童的早期发展。他们一是保健干预,建立当地儿童的健康档案,进行生长发育监测,降低贫血、龋齿、佝偻病和上呼吸道发病率,减少低体重儿童出生率和提高满月增磅、母乳喂养率;二是教育干预,培训当地保健人员、幼教工作者和学前儿童家长,开展家教咨询,开办玩具图书室、亲子游乐园或多功能活动中心等。

4)因地制宜组织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活动

有些地区突破幼儿园、学前班的单一模式,因地制宜地建立幼儿园游戏组、家居儿童教育活动站,亲子活动中心、大带小游乐园等,定期举行非正规学前教育活动,使经济困难群众或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牧区、山区的儿童也享受到集体教育活动的乐趣,扩大了学前儿童受教育的几率。

社区非正规化学前教育事业的开展体现了节俭、灵活、简便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满足了山区、牧区等交通不便地区广大群众要求享受学前教育的愿望,提高了整体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当前我国社区学前教育尚属初创阶段,没有定型。随着各地群众经验的日积月累和创新,全国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的深入开展,社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必将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