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的任务和内容
幼小衔接的任务就是要解决上述这些困扰孩子的问题,总的来讲,是要解决孩子的生理、心理以及能力上的不适应,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
(1)生理适应
生理适应是指幼儿在升入小学之前,必须具备的适应小学紧张而有序的学习生活的身体条件,如体力、自我约束力、手眼协调能力等。
首先,健康的身体是孩子适应小学生活并进行各种调节的基础,没有健康而又有弹性的身体状况,其他的适应性调节就无从谈起。据了解,在一年级上学期,有个别孩子总是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在家和在幼儿园时活蹦乱跳的,但是一进入小学就开始出现身体不适,感冒、发烧请病假回家,在家里一两天左右症状消失,但是一回到学校又开始生病。这种状况在初高中阶段,以及考试前会经常发生,其实这种状况都是孩子没有进行足够的体育锻炼,没有一个健康而适应调节的身体状况而出现的。医学研究发现,心理素质比较差的孩子,80%~90%都是身体素质差的孩子,这些孩子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来适应和调节心理压力以及环境的张合变换。其次,升入小学之后,孩子的动手能力集中体现在写作上,孩子手动协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字迹工整程度。最后,孩子的手眼耳等的协调能力也十分重要,上课听讲,听老师声音的抑扬顿挫辨别课堂重点,看黑板和老师的表情,并在课本上划线,记简单的笔记。孩子听课的效率如何,由此来体现。幼儿园和家长要适时了解小学的情况,和小学教师座谈,在学前班注意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以及各方面的协调能力。
(2)心理适应
心理适应是指幼儿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接受离开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以及家长,做好当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准备,让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面临新的环境,出现新的问题,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从容面对,努力去克服困难。
让孩子做好接受新生活的准备,最重要的是能给孩子呈现一个新生活的全景,让孩子对新的生活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这样孩子在小学面临新的事物和差别于以前幼儿园的学习任务时,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并主动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所以,在心理适应上,家园要充分了解小学生活,为孩子呈现小学生活的情境,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如对周围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对活动的参与欲望、自信心等)、独立性(如自理、自觉的能力,管理学习用品、按要求安排时间、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人际交往能力(如主动与同伴交往、主动寻求教师等人的帮助)、规则意识与任务意识(如坐姿端正,上课时不喝水、不搞小动作等)、非智力品质等。
(3)能力适应
能力适应是指儿童具备进入小学之后所必须具有的基本学习、交往等各项能力。包括学习上基本的听写能力、简单的背诵和复述能力、计算能力,以及阅读理解等学习能力;生活中基本的交往能力,比如结交新朋友,在班集体中和大家和谐友好相处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在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问题;任务意识,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主动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等;基础能力,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
在完成上述任务中,家园以及小学教师要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孩子过渡时期各项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孩子的适应性。在学前班,要特别注重孩子适应能力的内在衔接,要密切结合家长和小学教育的实际,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其身心共同发展,使其发展水平达到入学儿童的一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