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作用
在我国,对新生一代的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包括托儿所、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构成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家庭教育是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这个社会组织里自觉的、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是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有计划与无计划相结合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具有一定教育能力的教师在学校这个专门的教育机构里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广义上是指一切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生活现象和事件,狭义上则是指学校以外的文化、教育设施对儿童进行的各种教育及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在不断地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从出生到学龄初期,家庭教育占极大的优势。少年期以后,学校教育的作用日益增强,随着孩子独立接触社会的机会的增加,社会教育的影响也不断扩大,但是,家庭教育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地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先导和准备,也是协调三方面作用的重要环节。
家庭教育在整个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特殊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
1)是儿童认识和走向世界的起点
婴儿降生时,对现有的社会生活一无所知。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对父母的认识开始的。婴幼儿与父母的关系常常成为他们与整个世界联系的基础和纽带。尤其是在人生最初的几年内,父母保证了孩子的生活需要,向孩子传递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生活经验,帮助孩子学习行走和语言,使孩子学会了与人交往的基本行为准则。在孩子还不能自己判断事物或做出选择时,父母的判断就是他们最初的行为标准。孩子总是通过父母的言行来认识和评价周围世界的,社会意识往往通过家庭的折射才进入幼儿的心灵,因而家长的行为与子女的行为常常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家庭承担着儿童认识社会的启蒙工作,指导儿童随机地吸收有益的社会信息,抵制和缓解过于剧烈的冲击和不健康因素的侵袭,为儿童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在我国,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长的私事,更是涉及社会安定与发展的大事。目前,家庭教育面临不少问题:一方面,城市家庭中双职工比例较高,照顾、教育子女的时间相对受到局限,而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队伍也逐年扩增,农村家庭中祖父母年龄偏高和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教育孙辈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趋势和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经验,而现今孩子的心理成熟又比过去提前,他们对家长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出新的挑战,给家庭教育增加了难度。
2)为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可能性
父母不仅给予子女先天的遗传素质,包含身体的形态、体质特征或遗传病等种种有利和不利发展的因素,也提供儿童后天发育成长的环境和条件。要使儿童发展的可能变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从胎儿的保健和教育开始的。在家庭中,通过婚前检查、产前诊断、产前保健和教育,可以控制不健康的胚胎的产生和保证正常胎儿的生长,可以预防和减少先天性疾病。良好的居住环境,母亲心情愉悦、开朗,经常接受音乐和艺术的熏陶,可以影响胎儿,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些都是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
孩子出生后,家长给他创造了生活的第一个环境——家庭,能给予孩子亲切的抚抱、合理而充足的营养、宽松而暖和的衣服、空气流通和阳光充足的生活场所,以及能促进其体力、智力发展的有丰富信息刺激的物质环境,如适宜的玩具与活动器械、图书与儿童自由探索的机会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不同的家庭教育会使儿童获得不同的发展。体质、品德、智慧和审美意识的早期开发都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心理的发展遵循着“用进废退”的规律,缺乏玩具、图书,处于单调环境,人际交往机会很贫乏的孩子在智力、体力上的反应,远比处于丰富环境,与人交往较多的婴幼儿差。
3)儿童性格雏形形成的关键
家庭不但为儿童创造生活和发展的物质环境,满足其物质需要,而且还给儿童以父母的爱抚、信任和理解,满足其精神需要。爱是人的本能需要,享有充分的父母的爱和信任,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与物质环境同样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关切、期待、鼓励、引导,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自制力、同情心、责任感、道德判断、智慧、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相反,那种漠不关心、冷漠拒绝、粗暴专制,对儿童正当需要不了解、不满足的教养态度,会阻碍儿童积极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儿童智力和体力的发挥。
儿童的性格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双向联系,主要是父母、长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以下三种关系:
①以成人为中心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儿童的家庭地位多半处于顺从、依附、被动的位置,这就容易养成依赖、听话、胆小、退缩的性格。
②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有的儿童甚至成为家中的“小霸王”“小太阳”,指挥与决定整个家庭的动向,几个成人围绕着一个孩子团团转,百依百顺,这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自私、任性、粗暴、不守纪律或依赖、无能的性格。
③民主和睦、相互尊重、合作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成人既尊重儿童的意志和合理要求,也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愿意接受成人的正确指示,因而发展了儿童独立、自信、讲道理、勤思考的性格。
父母的教育影响与儿童主观能动性的交互作用,有时一致,有时分歧,构成了极其错综复杂的心理、生理影响。这些影响日积月累地作用于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儿童身上,就会引起他们不同的行为反应,塑造出每个儿童特有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