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与学前教育
经济与教育的关系是社会诸因素中尤为重要的因素,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教育的发展愈加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亦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学前教育是家庭与社会机构向入学前这一阶段儿童实施的教育,学前教育实施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和促进作用。
1)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学前教育机构的出现是机器化大生产、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产物。工业革命之前,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学前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在18世纪末及19世纪初,由于蒸汽机及其他机器的广泛应用,西方工业革命兴起,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学前机构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816年,欧文在英国新拉纳克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当时的英国开始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解放了英国的生产力,同时还引起了生产关系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大变动。
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即在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参与、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下分配不均,交换不等价,消费差别很大。生产关系决定教育的性质与发展,教育也就具有了社会关系的属性。人类社会经历了不同生产关系的发展阶段,也构成不同的社会形态及与社会形态相对应的教育。例如,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等,它们都有着本质的不同。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学前教育目标、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变革。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水平决定学前教育的形态。生产力水平决定学前教育的发展在于,生产力决定了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社会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生产力水平还决定学前教育内容与手段的变革,并决定学前教育的目标变迁。
以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核动力工程、化学工程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日趋全面。而这在教育上的直接反映就是教育的起点相应提前,社会受教育的程度相应提高,教育趋于终身化。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学前教育普遍受到社会的重视,许多国家的正式学前教育机构和非正式儿童活动场所都呈现着广泛、多种形式的发展。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发展的结构与布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学前教育首先向广大工农劳动者开展,并向着大众化、平衡化、非特殊化方向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内部人际关系是民主、平等的。
学前教育发展的结构是指学前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比例。由于历史以及现实原因,我国学前教育的结构和布局主要体现在城乡、学前教育普及年限和东西部的差异上。
从学前教育的城乡差距来看,城乡幼儿园师幼比形成鲜明对比。整体上我国幼儿园的师幼比基本在1∶24~1∶26,其中城市幼儿园稳定在1∶15~1∶17,而农村幼儿园的师幼比在1∶31~1∶71。
我国学前教育质量与水平东西部差异明显,极不平衡。如部分东部城市3~6岁的适龄儿童入园率接近100%,而部分西部城市的这一数据还不到10%,同时,东部学前教育机构的师幼比在1∶20以上,西部则是在1∶40左右。
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科技革命所引起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改变了陈旧的观念,人们开始重视生产力发展对教育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因为在手工工具时代,生产技能简单,人们以人力、畜力、风力、水力为动力,劳动经验的信息也十分简单,因而传授劳动经验可随劳动过程进行,不需要专门的培养,只有对少数人需要进行专门地培养以获得某些统治技能;进入大机器时代以后,人类经历了从蒸汽机到电气化的科技飞跃,劳动技能需经专门的培训,劳动本身开始大规模社会化,并分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等不同的劳动角色。这就需要教育一面培养脑力劳动者,一面培养操作工人。因而大规模的各级各类培训学校随着需要而产生。而自从人类进入自动化时代以来,自动化机器的操作使体脑分离缩小,劳动过程中脑力劳动的复杂程度增大,向教育提出了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以及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的掌握劳动技能的生产工人这一更高质的要求。同时还要求教育依据生产结构的变化在专业设置、人才层次、劳动力结构上保持量的适应性,如工农业劳动者的比例、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人员的比例、劳动者技术水平的层次结构等都应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量的变化,也就是按生产力量的变化来调整教育发展的规模。这种调整适应性是通过人才预测的方法(运用科学的调整统计)而进行的。
5)学前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
首先,学前教育为再生产劳动力打下基础。
学前教育为再生产劳动力打下基础,主要体现在学前教育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使未来的劳动者能够更好、更熟练地掌握整个生产系统,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者自己的爱好从事不同的工作,能够最大程度地释放个人潜能,为社会发展创造出最大价值。
再次,学前教育为再生产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文化也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用于未来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把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能够掌握并运用于生产的直接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由于学前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奠基作用,可以说学前教育是把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手段。
最后,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西方的教育研究追踪表明:补偿性的学前教育在消除社会贫困、拥有高质量的家庭生活和生产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从长远来看,学前教育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