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移民时代(1979年以前)
在19世纪初中国茶农开始来到巴西后,其他类型的移民也陆续而来。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以“契约华工”方式来到巴西的华侨。有关“契约华工”的人数,不可能找到连贯的数字,甚至不可能找到每个时期的可靠数字。除了“契约华工”外,迁居巴西的自由劳工也很多,对于他们,同样难以看到完整的准确的数字。现在所能看到的若干有关传统移民时代的华侨数字,来自不同的出处。下面将之按照年份顺序排列在一起,仅供参考(不排除可能有重复)。
据不完全统计,巴西19世纪引进中国劳工的具体情况如下:1808年,1人;1809—1815年,300余人;1855年2月9日,303人;1855年6月11日,6000人;1856年3月19日,368人;1866年10月,312人;1874年,1000人;1893年12月6日,475人;1900年8月15日,107人;1909年,300人,共计约1万人。[61]可以说,1809—1909年的一个世纪期间,巴西多次运进的1万名左右的中国劳工,均是私自招募而来的,不是两国政府间的官方行为。
上列数字有两个特征:其一,这些数字多半是从中国引进时的“入境现时统计数字”,不包括他们进入巴西后的死亡、回国、生育的后代等方面的“折减数字”和“衍生数字”;其二,这些数字是有记载或曰有案可查的,不涉及可能更多的无案可查的数字。因而,这里的每一个数字都可能有各自的移民目的,同一个数字可能是朝着同一个移民目的而来的同一批人。例如,1809—1815年的300余人,是清一色的来里约热内卢、巴伊亚等州种茶的中国茶农;1855年6月11日的6000人,是清一色的来修建“唐佩德罗二世铁路”的华工(其中5000多人在其后的霍乱中死去);1866年10月的312人,是被里约热内卢一个公共工程企业家雇用来干活;1874年的1000人(来自广州),是清一色的采金矿工,被米纳斯吉拉斯州一个南美洲最大的矿业公司(英资)招到其属下的“老山矿”开采金矿;1909年的300人,是清一色的来修建马代拉—马莫雷铁路的华工;等等。
到目前为止,各种各样的巴西华侨华人数字可谓五花八门,但每一个数字都有研究价值。由于当时巴西对外国人入境的记录档案不完整,以致我们今天很难得到完全而准确的数据,得到的只是片段性的且原始出处不详的数字,各个数字目前确实还不能进行有序的系统化整合。
除了上面比较可靠的单个数据外,还有以下数据可供参考:
——资料显示,从1810年到1874年,共有2633名华人来到巴西。[62]他们包括茶农和以其他身份来的人。
——1881年,中巴签订《通商友好条约》,但不能满足巴西对华工的需求。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巴西政府曾多方努力,企图大量招收华工,但收效不大。据中国驻巴西公使馆调查报告,1931年旅巴华侨人数为820人,1940年为592人。直到1949年,旅居巴西的华侨华人也未超过1000人。[63]
——巴西的葡萄牙殖民当局多次在广东、福建招募华工,还有些华工是从其他国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巴西的。到1881年中巴建交时,巴西约有华侨2000多人。这一年,中巴签订《通商友好条约》,但也不能满足巴西对于廉价华工的需求。但在1884年至1933年的50年间,由于清政府拒绝巴西的招工要求,华工进入巴西的只有1581人,其中1931年为820人。[64]
——在1884年至1933年的50年之间,由于清政府拒绝巴西的招工要求,华工进入巴西的只有1581人,其中1931年为820人,1940年为592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巴西华侨不超过1000人。[65]到20世纪50年代初,全巴西华侨华人不足千人,圣保罗市约300人。
到1959年,巴西的华侨人数增至6748人。进入新移民时代后(20世纪60年代台湾地区的移民已可归入新移民时代),1967年,巴西的华侨华人增至17490人,1972年已增至4万人。[66]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巴西华侨华人的增长曲线,在1949年后出现了迅猛增长的趋势:1949—1959年增长了5700多人,1959—1967年增长了1万多人,1967—1972年又增长了23000多人,此中应包括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后一部分来自台湾地区的移民。不难看出整条增长曲线是陡坡状的。他们基本上是从居住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移民巴西的。可以肯定,到20世纪70年代,巴西的华侨华人数量增长,主要是建立在台湾地区移民人数增长的基础上的。上面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段较长时期内华侨华人在拉丁美洲的人口布局。这一人口布局,到1979年之后,由于大量新移民的到来才被打破。如今巴西华侨华人人数估计已增至约30万,其中新移民人数已远超过传统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