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著述与研究

(二)前人著述与研究

探索不同国家、种族等社会群体之间刻板印象的表现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在相关研究中,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往往受到学者的关注。若以中国为“内”,他国为“外”,那么这些著述大体可以根据其探索方向分为两类:其一是“由外向内”的,即以外国青年为被试,探究其对中国国家的刻板印象情况。较有代表性的有史媛媛等学者对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人刻板印象进行了测度和研究,她发现相关刻板印象可分为四个维度,其中热情、能力、负面行为三个维度显著影响对中国人好感度。[12]吴炳璋则通过对推特(Twitter)上美国青年对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文本进行筛选与抽样分析,得出了当代美国青年对中国人负面刻板印象的八大范畴。[13]鲁布勒(Ruble)和Zhang Yanbing对美国大学生进行了针对中国留学生刻板印象的调查,通过问卷量表具体分析了其内容,并将之划分为了五个维度。[14]除此之外赵士林、叶淑兰的相关研究亦提供了重要参考。[15][16]其二是“由内而外”的,即以中国国内青年群体为被试,探索该群体对于其他国家与国民的刻板印象。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孙利对中国青少年对不同国民或民族刻板印象的研究,该研究对武汉地区70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得出大学生对除日本及黑人以外的其他10个主要国家都具有良好印象,并归纳出了青少年国民印象生成所涉及的十个维度。[17]魏一平则通过对复旦大学300名本地学生和其家长的调查探索,发现了针对日本的代际间刻板印象差别,[18]其他还有吴君、郝倩均围绕相似的题目展开了研究。[19][20]

具体到拉美地区或是阿根廷这一国家来看,现有研究仍然较少,有代表性的研究如郭存海对21世纪中国在拉丁美洲国家形象变化进行了回顾与分析,重点指出了加强中阿人文交流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21]张瑞文(R.Zhang)则基于社会调查详细分析了阿根廷留学生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发现该国青年来华前印象多偏消极,而留学生活经历能极大将之改善。[22]总体而言,尽管近年来学者开始愈发关注与阿根廷有关的国家形象问题,但可以发现,我们对于这一国家“由内向外”的刻板印象情况仍知之甚少。正如郭存海所说,与蒸蒸日上的中阿经贸与政治外交关系相比而言,两国人文交流与相互认识情况还相对滞后。[23]

在“一带一路”与“中拉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中国与阿根廷的往来不断密切,作为倡导者的中国,其青年群体对于阿根廷国家的经验认识应得到充分关注。在上述研究的启发下,本文将以阿根廷这一重要拉丁美洲国家为代表性认知对象,对中国大学生群体围绕该国家的刻板印象进行测量与分析,重点探索其内容、结构、影响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