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达先生的华侨华人研究

李柏达先生的华侨华人研究

采访人:戴扬

采访时间:2021年5月27日

采访地点:西南科技大学拉美研究中心

引子:中国人远涉重洋淘金的历史由来已久,广东、福建及海南三省有很多县在历史上有较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因此被称为“三大侨乡”。银信,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汇、信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它不仅见证了华侨的日常生活,更是华侨创业史、血泪史的真实写照。由于极具历史感和生活气息,银信被视为华侨历史文化的“敦煌文书”,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戴扬(以下简称“戴”):李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您是银信收藏家,也是侨史研究专家。我们今天的采访就将围绕侨史研究这一主题。您来自广东台山,那里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您可以先为我们介绍一下台山的移民史吗?

李柏达(以下简称“李”):台山的移民历史比较悠久,大部分移民从清末道光咸丰年间开始。那个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鸦片战争。还有一个原因是地方的土客械斗造成很多人流离失所,还有一些人在械斗中成为俘虏,被人家当卖了。(主要被)卖去两个地方当奴隶,分别是古巴和秘鲁。所以这一代是“契约华工”。

但是到1848年,美国发现金矿,消息传到我们台山,就有大批的人去美国旧金山淘金。有一些人在淘金中赚了大钱。然后就一个一个地将他们的亲人带过去。1851年,加拿大那边又发现金矿,我们的移民就从旧金山向东(北)面走,一路走到加拿大。所以,整条路上不断留下我们台山人的脚印。到1865年,美国要建太平洋铁路,要招募大量的工人。负责招工的人是我们台山的华侨,叫李天沛。因为他带领的施工队在太平洋铁路的施工中速度快、效果好,而且用的工资比洋人的低,所以他很受斯坦福公司的欢迎。所以就叫他来我们家乡招募大批的人去美国修铁路。那个时候,我的高祖父也是其中的一个。1865年到1870年这几年,台山的新会和开平那几个县去美国修铁路的移民超过一万人。这在那个时代是很厉害的,遍及了我们千家万户。太平洋铁路修好了以后,还有其他铁路要修。比如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一直修到1881年。还是李天沛和李祐芹负责招工。所以就不断地带我们的人去海外谋生。铁路修好了以后,铁路公司就解散了。台山人就留下来在(当地)附近不断地建一些房屋和开小卖部谋生,美国的唐人街就是这样建起来的。唐人街其实很简单的,就是这样修铁路之后赚了一些钱,然后就在附近修房屋,不断地建,之后就变成一个城市了。所以,这是早期的唐人街。

到1882年的时候,美国开始实施排华法案。这就阻挡了我们自由移民的发展。但是到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一个转折。因为大地震以后,在旧金山移民局所有的档案都被烧光了,所以美国人不清楚那些在美国的华侨,哪一个是土生的,哪一个不是土生的。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只要你在美国找到两个土生公民,证明你是土生的,你就是美国的土生公民了。美国的土生公民,可以带自己的家属去美国。这样就给我们出国带来一个转机。毕竟你是美国公民你就可以带自己的儿子出国了。那么很多人就想办法,把不是自己的儿子,或者在乡下的儿子不想去,就把那个“出世纸”卖给人家,然后(他们)通过那个渠道去美国谋生。这个是我们说的“口供纸时代”。后来,美国为了防止造假,就设立天使岛。1910年,天使岛成立。他们把所有去美国的移民先带到天使岛里对口供。对口供等于我们现在的考试,他们出一个题给你答,答错了就回家。美国的“父亲”和乡下的“儿子”两份答卷,都要对上。如果对不上就知道你是造假的了,那么你就得回家。(实际上)有很多人在那里对不上口供,且受到外国人的歧视。很多人在那里就死了。有的人跳楼,有的人跳海自杀。天使岛至今还有许多刻下的诗词,表达着他们对当时美国政府的不满。

在排华的最高峰时期,台山人怎么出国呢?1902年,古巴独立又给我们带来一个转机。因为古巴独立,我们可以通过商务移民和自由移民到古巴去谋生,所以在清末到民国初期,台山人去古巴的最多。那个时候去古巴的移民不计其数,在古巴的台山移民最多的时候超过两万。另外,古巴那个年代发展比较好,所以很多人去古巴谋生。台山的移民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移民出去的。

1943年,美国废除排华法案。宋美龄去美国和罗斯福总统确定共同抗战之后,移民限制就放宽了一点。我们台山早期的华侨在美国争取移民名额也很重要。去年,有一个叫李达平的台山华侨去世,他当时已经106岁了。他1937年去美国,参加飞虎队来中国抗战。战后,又回到美国做酒店和餐馆。他赚了很多钱,但是他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成立了很多侨团,同时不断地为华人在那里争取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给亚洲的移民总额为每年两三百人,后来,他们去国会争取,每年的总额从两三百人增加到三万人。所以,移民也在努力改善移民政策。

戴:听您的介绍,台山的移民史不仅悠久,而且也十分坎坷。我们知道由于地理位置,中国东南部的许多城市都有大量的侨民,比如泉州、潮汕、厦门。那么,为什么台山可以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呢?

李:为什么说台山是“中国第一侨乡”?

第一,台山华侨分布广,分布在全世界110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台山华侨人数多,2020年统计是160万人。但是,我们台山本土的人口是90多万,没有超过100万。所以,我们有两个“台山”之说,外面一个台山,里面一个台山。

第二,华侨文化影响大。我们台山人到哪里,就将我们的语言传到哪里。所以,你去美国,在很多的唐人街,如果你不懂英语没问题,但是一定要懂台山话。懂台山话,你就可以走天下。所以,台山话,又被我们称为“小世界语”(秦牧,《在“小世界语”的故乡》)。台山话读音不读字。比如,古巴哈瓦那,我们台山叫“亚湾”或“夏湾”。其实那个音是西班牙语“Havana”,只是用台山话的语音拼出来是“亚湾”“夏湾”。用我们台山话对中国文字注音以后就变成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侨文化,这也是一种文化。还有,华侨懂一半台山话懂一半外语,所以就是将外语变成我们中国的文字。另外就是台山的排球。排球是1914年的时候由一个华侨从美国带进中国,最开始就是传到台山。这就是周总理将台山称为“排球之乡”的原因。当时中国还没有人打排球,华侨回乡没有娱乐,那么就到乡村打排球。民国时期,台山县排球队最早代表中国出征亚洲远东运动会(亚运会前身)。

第三,华侨对我们整个地区改变特别大。大量的银信流入我们侨乡,每年从外国寄到台山的侨汇有2000万美元左右。如果用1946年的统计数据,台山的侨汇通过中国的银行汇入总额达1420万美元,占当时广东侨汇总额的50%,占全国的40%。所以,这个银信对我们地方整个政治经济影响非常之大,改变了我们整个地区。怎么改变?第一个,改造了自己的家庭。首先是家庭的问题,很多西洋的风格都流进台山。清代末期到民国初期,我们很多的婚礼都是西式的,我收藏的银信有记载。西式的婚礼和我们中式的婚礼混合在一起。第二个,思想上的改变。那个时期,很多人的思想都非常进步。清代末期,孙中山搞革命,他身边的人90%是五邑的,其中有一半是台山人。另外,革命经费也多是台山人出的,因为台山人有钱。比如,美洲华侨和香港商人共同投资建设的香港广东银行,这个银行就是支持革命的。当时发行的党报,基本上是香港广东银行出资支持的。所以,它算是一个革命的总部,以及经费的来源。此外,当时我们在海外还分布很多洪门致公堂。1904年,孙中山加入了洪门致公堂以后就改组了。改组以后,美洲各地的致公堂成员都要求支持革命,所以就要交义务会费。1912年,我的曾祖父在古巴交了义务会费,那个收据还存了下来。所以,是整个华侨支持我们改变中国、改变世界,推动我们的革命。

戴:台山的华侨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您也来自台山,可以再介绍一下台山的华侨对家乡的影响吗?

李: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华侨有捐款的,有亲自参战的,还有以侨汇支持的。侨汇也是我们支持革命的一种方式。因为当时购买军火要用美元,如果你没有汇费,你就买不到军火。抗日战争时期,美洲华侨捐款总数为6915万美元,美国华侨为5600万美元,其中以台山华侨的捐款最多,对我们国家贡献很大。另外还有买救国公债的。救国公债是有利息的,也还本金,但是我们的台山华侨,基本上都是捐款,没有人是为了利息的。我手上还有原装的1937年的1000大洋的公债券,一分一厘都没有兑换过。也就是说,我们(华侨)没有拿过国家一分钱,全部捐给国家了。中国抗战的顺利,华侨的贡献是极大的。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成立了一个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的援华队伍中大部分的人都是台山华侨。他们从美国辞家,回到家乡,亲自参战。很多英雄血洒在祖国的大地上,也有一些幸运的战士回去,但是他们的心中是永远爱我们的祖国。在我的碉楼里也收藏了几封飞虎队成员的书信。

后来,解放了。解放初期,我们台山非常落后。供电也供不上,当时就发动华侨入股我们的水电站,我们叫蛮陂头水电站。当时全部要侨汇的,如果没有侨汇,我们无法买进口的水电机。我们要通过香港买德国的水电机。到1952年我们才集齐资金,把水电机买回来,支持了台山整个县的供电。当时台山这个水电站是广东地区最厉害的水电站,这都是因为华侨捐款才建成的。

改革开放以后,大批的华侨回乡,他们又为我们的侨乡建设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你到我们台山的每一条街、每一个村子里走一走。看到最漂亮的楼,你在门前留意一下,肯定有“某某某捐款”这几个字。我们的学校、医院、办公楼、政府大楼、电视台、体育馆、桥梁、公路,所有这些都是华侨捐建的。还有我们台山最漂亮的学校——2008年建立的敬修职业技术学校。其中,华侨的捐款超过一个亿。到现在,他们还在捐款给学生设立奖学金、给老师设立教学奖励金。这个也改变了我们整个侨乡。

戴:华侨虽然身在海外,但是依然心系家乡。刚刚您提到,台山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台山的华侨文化影响力大。您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台山的侨文化吗?

李:台山的侨文化非常丰富。

第一是侨刊,我们有一本中国第一侨刊,《新宁杂志》。《新宁杂志》创刊于1909年,从创刊办到现在都没有停过。110多年的历史,没有中断过。贯穿三个历史时期,从清代、民国到新中国,影响非常之深远。和《新宁杂志》类似的侨刊,1949年统计有130多家,但是这个数据是不完全的,我现在都还不断发现有新的侨刊没有被记录。我们这个侨刊的资源是丰富的档案资料。因为它完整地记录了几个时期,整个侨乡和世界的变迁,所以如果研究华侨史,不看侨刊就等于断线的风筝在天上飘,找不到着落的地方。包括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还有银信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主要的参考文献都是我们的侨刊。因为侨刊将历史完整记录下来了,那个时代外面怎么排华,中国人怎么想出去,古巴封锁侨汇,我们又是怎么想的办法,等等。这些就是侨刊里的资源。

第二是银信资源。五邑地区的银信到现在按我的统计有五六万封。五六万封中官方的有两万六,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还有几万封在民间,在一些收藏家的手中,包括我和其他的收藏家,大概有三四万。这个资源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华侨的书信是最完整的华侨史记录。它虽然是一个家庭的,但记录着中国和世界的变迁。

第三是侨乡的建筑。开平碉楼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数目是1833间。台山的碉楼比开平的碉楼多,有2800多栋碉楼,但没有申报。碉楼是西方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特色产物。华侨见到外国的洋楼很漂亮,所以回乡时参考外国的楼建了这些碉楼。所以,碉楼外观上是中西合璧,里面是纯中国风格。我们的碉楼用通俗的话讲是“我的中国心”。中国心就是碉楼的特色:外面是洋装,里面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碉楼和洋楼有一万多栋。此外,还有侨校,华侨建筑的学校。民国时期统计有1000间左右。学校也不大,一个祠堂就是一个学校。学校很简单,但那是传递我们文化的地方。民国、新中国初期有很多广东省高才生是台山人。因为穷的地方没有钱读书,只有读书才有前途,所以台山华侨非常重视教育。

第四是台山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明代嘉靖时期,有一个葡萄牙的传教士,我们叫他方济各·沙勿略。他传教到台山的上川岛,想寻找机会去广州、去大陆传教。但是因为当时明朝海禁严格,他进不了内地,不到半年就死去了。后来,他被罗马教廷封圣,上川岛也就变成了一个圣地。上川岛有个村叫新地村,如果我们用台山话说是“新地”,用英语说就是“Sunday”。为什么那个村叫“新地”?因为他在那里传教,星期天要做礼拜,所以那一天大家都去做礼拜。当时,村民大多都入了教,所以是直接用英文音译成“新地村”。方济各来了后,很多葡萄牙人找到了一条做生意的路。中国的茶叶、陶瓷很知名,比如景德镇的陶瓷。可他们怎么运出去呢?他们首先从景德镇陆路运到广东肇庆,然后沿海出广州到上川岛。在上川岛补给,同时将破烂的陶瓷扔掉,将好的陶瓷重新包装后运到葡萄牙。所以,现在上川岛都还有很多陶瓷片,我们把这片海滩叫作“花碗坪”。每当台风一吹,海浪洗刷后会出现很多新的陶瓷片。上川岛现在成了我们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点,阳江南海一号的沉船点在我们上川岛的海域,上川岛是真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点。南海一号八百多年的历史都被保存了下来。

第五是银信的衍生资源,银信在台山留下来的侨资源非常丰富。第一,银信数量众多,这我上面已经讲过了。第二,为了办理银信建立的机构众多,银号、商号、杂货店,什么店都有。我们台山整个旧城区差不多每一间店铺当时都代办银信,因为有钱赚。比如寄一百块外汇回台山,机构就可以收一块钱的手续费。汇款越多赚得越多,所以经营侨批的机构很多。就我手上统计的资料,台山在民国时期的银信机构就超过500间。这500间是我有书信对上号的,准确有多少,没有人知道。现在保存的银信机构信息非常完整,银号的名字都还在。另外还有银号的广告。很多银号原来建了很大的金库,很多金库现在都还没拆掉。这些金库与我们现在的银行的金库一样,有十个、八个平方米那么大,有铁门或钢门,还是锁住的。台山的银信文化非常丰富,永远值得我们去挖掘。

第六是侨眷资源,因为出国的人多,所以在乡下每家每户都可能是侨眷。无论你想找哪一个国家移民的历史,都可以找到人和你讲一讲。有一些人是从外国回乡的,有一些人是亲朋好友在外国的。你可以找近代的、现代的,还有现在继续在海外发展的。我们台山出现一些村子,都是整个村子出去的,有古巴村、巴西村、美国村、澳门村、香港村,所以留下来很多的文化影响了我们。

第七是台山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华侨到外国以后赚了钱,他们也想通过华侨身份改变世界。比如说丁龙(Mar Dean Lung),他本来是卡朋蒂埃(Horace Walpole Carpentier)的仆人。有一次卡朋蒂埃发脾气把人都赶走,其他人都走了,丁龙还是老老实实地跟他住下来。后来他把丁龙当作朋友,再后来,把丁龙当作他的家人。当丁龙要回乡时,卡朋蒂埃问他最想做什么。他说:“我最想用我在美国赚的钱,在美国一个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卡朋蒂埃听后很感动,因为丁龙赚的每分钱都是血汗钱,如果在国内投资还会被称为爱国华侨,但是投资到美国就和你没有关系了。为什么说丁龙具有超越时代的世界视野?因为那个年代美国排华,导致整个世界都排华,比如加拿大、古巴、墨西哥。丁龙想在美国设立一个学习汉语的地方,让他们了解中国,然后对中国有直接的认识,改变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所以丁龙在1901年就选择捐款,他在120年前就有这种超前的视野非常难得。大家都以为丁龙读过很多书,其实他没有读过书。他的父母亲经常教他读《三字经》和孔孟,让他知道中国人怎么对待人。丁龙感动了卡朋蒂埃,所以卡朋蒂埃也捐了一大笔款推动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了东亚系。丁龙的照片一直保存在那里。关于丁龙的故事,有兴趣的话你可以搜搜央视的纪录片《寻找丁龙》。台山的华侨还影响了古巴。在古巴独立战争时期,很多华侨都参与了独立战争,帮古巴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在古巴有一个古巴华侨纪功碑,用来表彰华侨对古巴独立的贡献。后来古巴的革命也有台山华侨的支持。上一届中华总会馆组织委员会会长、古巴华裔将军崔广昌参与了古巴革命战争,协助卡斯特罗搞革命。台山华侨对古巴的贡献也很大。我们的华侨也去过其他的国家,比如说秘鲁。秘鲁没有排华的,而且你到秘鲁,很多餐馆外面写的“CHIFA”,就是用台山话“吃饭”直接翻译成的。这些都可以看到华侨在不断改变这个世界。

戴:您多次提及您的高祖父,我知道您的家族也有非常悠久的移民史。您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您家族的移民史吗?

李:第一代移民是我的高祖父,我的高祖父叫李俊衍。1865年,他跟随李天沛去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修完以后便留在了旧金山,通过开杂货店赚了一些小钱。关于他的记录是从1879年开始,第一个记录是他叔叔借了他十美元开了烟行。当时十美元就能开一个店了。我的高祖父还帮其他的华侨过关、办手续、寄银信,等等。1906年台山要修建新宁铁路,高祖父入股了两百大洋。1910年年底,我的高祖父回乡。第一代华侨都叫荣归故里,他们回乡后被称作“金山客”,他的妻子被称作“金山婆”。“金山客”是一个象征,用于形容那些很有钱、很有风貌的华侨。

第二代移民是我的曾祖父。因为当时正是美国排华最严重的时期,他无法前往美国。因此高祖父到1905年给他大儿子,就是我的曾祖父,办手续去了古巴。他加入了古巴洪门致公堂,开了一个洗衣店。到1915年,他的二弟去了古巴。1918年,他的四弟也去古巴了。

1921年,我的曾祖父的第二个儿子,我的二祖父,也去了古巴。这就是第三代移民了。所以一个家族有四个人去了古巴,第一代去美国,第二代全部去了古巴。台山人去古巴的最多,古巴华侨里40%是台山人。我的曾祖父和二祖父去了古巴都没有回来。我的曾祖父开洗衣店开到抗战时期才关闭。我的二祖父一直开餐馆,开到1968年就充公了。1975年,我的二祖父在古巴去世以后,联系就中断了。然后是我的外祖父。我的外祖父那边不止三代,外公的祖父那一代已经去美国修铁路,第二代也是去美国。我的外公、外公的儿子、外公的孙子现在都还在美国。这一支就一直留在美国。整个家庭,两个分支都是出国的。去古巴的那一支没有后裔,到美国的那一支的后裔都还在美国,但是他们都不想回来。

戴:刚刚您提到了您的家族里有三代人去了美国或者古巴,那您家族大概有多少封银信呢?您还记得第一封银信的内容吗?

李:我家族里最早的银信不是一封信,而是一个账本,或者叫银信档案。当时原始的一封信没有保留下来。我家族的银信档案最早大概是光绪五年,也就是1879年,那时开始有记录了。

第一封正式有书信有钱的是1925年我二祖父从古巴寄回的一封银信。信上写的是当年我曾祖父刚好从古巴回乡,要建新房子。但是他当时带回的钱不够,然后叫在古巴的儿子寄些钱回来支援,把新屋建好。所以1925年年底,二祖父寄回一千块港币给我的曾祖父,建了新屋。这一封信是我家族最早、最完整的银信,记录了当时凑那一千块港币的不易。我的二祖父、曾祖父开洗衣馆、餐馆。洗衣馆也是服务业。如果社会经济比较好的时候,你做服务业就比较容易。如果社会经济不好,服务业的发展就比较困难。正好当时古巴换了总统,总统调整政策禁止黄赌毒。自此之后,服务业没那么兴旺了,所以洗衣业也一落千丈。曾祖父、二祖父的洗衣店和餐馆生意冷清许多,很艰难地凑齐了这一千块港币寄回我们的家乡。当时我的曾祖父叫他汇两千块,他说他只有这么多了,一分钱都没有留下来了。当时都很不容易,每一分钱都是他们的血汗。

我家族的银信分两个部分。一个是我自己李家的,保留下来的有86封。大多数是由古巴寄到台山的,寄回古巴的我们就叫回批。另外有20多封是我外公那边的,那些主要是美国寄回的。那个家族也是在美国开洗衣馆。还有其他兄弟寄来的,加起来就有两百多封。因为我的父亲也是做小学老师的,他保管那些档案很完善,什么都保存下来了。

戴:您的家族有着非常悠久的侨史,也有丰富的侨文化资源。那么您是怎么开始研究银信的呢?

李:我研究银信有一个非常好的机遇。2003年,我到绵阳参加亚洲邮展。因为邮展展示的都是信封,所以里面有很多是台山的侨批。我就想,人家能将我们台山华侨书信搞得这么高档,为什么我不行?我回去后就大量收集、挖掘、整理、编辑那些邮集。到2008年就编成了一个侨批的邮集了。到2010年我的侨批邮集在广东省获得金奖,再到2012年获得全国的镀金奖,再又获得了东亚的镀金奖。

后来,我从集邮的研究转到侨史研究。因为这两个研究不能分开,它们是连在一起的。一封侨批,信封表面上有邮路、邮戳、邮票,通过它就可以看到侨批如何流转的。再看侨批里的书信,也不一样。可看到华侨家庭,家、国、天下都涵盖在里面。我就是这样不断地从集邮研究到侨批全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到2015年,我出版了《古巴华侨银信:李云宏宗族家书》,这个是比较系统的。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一些东西。所以我的侨批研究,是通过集邮研究发展到全面研究。

戴:您的研究始于一次参展,那您的研究是怎么进行的呢?在研究初期,您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李:最开始还是大多靠自己收集,研究还需要跟外国的人交流。因为我们开始研究的时候,本地几乎没有人懂,所以我们主要是和国内外的专家一起研究。这样进步就很快,给我们也带来改变。研究的困难主要是资料的收集。因为华侨的书信有一个特点是来自千家万户,很难知道书信背后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的,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也难以知晓。所以,一开始我感觉无从入手,后来当资料积累多的时候就容易些了。比如研究一个华侨时,你可以联想到另外一个家庭也有同样的资料。还有那些侨刊、历史书籍中有同样的资料。这样一来,考证就容易很多。所以当你收集到一定程度时,进行研究就很容易了。比如,你现在随意拿一个侨批给我看一个小时,我可以给你说出一个小故事。在不断的研究中,不断积累知识,不断进步。研究银信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有一首歌就是“每天找到新发现”。你研究一样东西,每天都能找到新发现,你是不是很容易坚持下去?(笑)

戴:对,可以看出您十分热爱您的事业。我们采访过程中,您提到了银信也提到了侨批。请问这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李:银信和侨批是不同的地区、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东西的不同称谓。在民国时期的五邑地区,把带有书信和银两结合体的特殊书信称作银信。银信从字面理解就是有银有信,信和银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书信。但侨批是潮汕、福建闽南话。“侨”指华侨,“批”是闽南话中书信的意思。闽南话中的批和我们五邑地区的银信也有一点区别。五邑地区银信一般是一封一封的,每一封银信寄一次侨汇。但汕头那边的华侨主要分布在南洋,他们的侨批主要是委托水客带回来,所以是一批一批地带回来。潮汕水客带的侨批都是有编号的。他们的编号是这样,每一天都用我们的《千字文》的“天地玄黄”。所以你看看侨批上有一个“天”字多少号,那这是每一天早上的第一批。第二批是“地”。就按照“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编下去。水客是按哪一天进行编号,比如第几天第几批。因为水客比较多不断地传送,一天有几十班(批)。但是五邑地区华侨主要分布在美洲,路途太遥远,不可能是每天一块钱一块钱那样寄。我们主要是依靠银行和邮政汇款。因为美洲的邮政、银行汇款很发达。一次寄的钱就多一点,有时几十块美元,有时一百块美元。如果你按照从泰国寄回来一泰铢、两泰铢,和美元一比就差很多。所以五邑地区的银信寄的金额要高一点。潮汕地区的金额是东南亚货币,币值会低一点。侨批和银信会有一点差别,但是区别不大。1950年后,广东将所有的侨批、银信统一叫侨批局。五邑有了侨批局,潮汕地区也有银信局,两个地方都一样。有一点区别但是不太大,基本上是同一个意思。

戴:如果一封银信从古巴寄到您手中,会经过哪些路线呢?

李:因为到现在还没有发现清代有古巴的银信,所以我主要讲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古巴华侨寄钱是先到古巴的银行。古巴有花旗银行,也有中国银行。从银行买一张汇票,然后将汇票和书信放在一起,到古巴哈瓦那的邮政局用挂号信寄出。银信走的邮路先从哈瓦那出发,从水路去到美国,然后从美国东岸走到西岸旧金山。中途有许多补给站,也不断地补给。接着从旧金山出发到夏威夷,然后再向西走,走到日本的横滨补给站进行中转。再从横滨向中国出发,来到上海。在上海中转后,从上海南下来到香港。香港是五邑银信的主要的中转站,必须经过香港。因为香港的金山庄很多。到香港时,有一些银信就拆开了,这部分主要是水客带的。如果是完整邮政路线寄来的就不拆开,寄到广州江门台山。这条路线是水路,大概需要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因为水路看天气,顺风顺水最快一个月能到,但是如果遇上恶劣天气比如台风,需要的时间就会长一些。北美这条邮路,基本也是拉美的邮路。拉美的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美国必须是中转站。因为美国的银行、邮政的交通都很发达,所以其他的国家也都依赖美国。墨西哥、古巴、巴西、秘鲁等拉美国家都要经过这条美国的邮路。这条路就是五邑地区主要的邮路。但从抗战时期,邮路就不一样了。可能打仗打到哪里,哪里就要换路线了。抗战时,邮路每一天都有变化,邮费也都不一样。

戴:请问您对台山的侨乡建设有什么想法吗?

李:我们台山是一座华侨历史的金矿。无论你是哪一个地方的学者,我都建议做华侨历史的研究一定要来台山。如果你不来到台山,你肯定有一些不足的方面。所以无论你是哪一方面的研究,比如历史、考古、建筑、美术、文学,都可以利用我们侨乡的文化、建筑,去开发很多东西,这些都有助于你的研究。因为这里资源非常丰富,只因为我们是“养在深闺人未知”,所以,我也很希望国内的学者,尤其是华侨历史的研究学者,一定要来台山,和我们联系。在我们的碉楼里保管着丰富的华侨历史资料。另外,我们的碉楼也是值得研究的侨乡建筑的历史资料。所以,我很希望研究机构到碉楼、到台山建立研究基地,共同把华侨文化发扬光大。

戴:非常感谢李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从台山的历史、文化,谈到了李老师您的家族故事,再到您的研究道路。今天的采访内容十分丰富,相信将对我们的侨史研究有很大的意义。再次向您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