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由美国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922年在其著作《公共舆论》(Public Opinion)中首先提出的一个源于心理学的概念,具体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者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而形成的关于某群体难以改变的固定印象。他发现人们头脑中的图像(pictures in our heads)对决定个体对于人与事的知觉起到了较大影响,并指出人们往往在考察某个出现在眼前的事物之前就用头脑中对此类事物的认知模式来对其进行解释。[8]而当群体的认知对象是某一具体国家时,便出现了“国家刻板印象”。
从某种程度而言,国家形象与国家刻板印象是同义的,所谓“国家形象”就是人们通过不同信息媒介对“国家”这一源像所产生的一系列主观认识。这种认识包含人的知觉、评价和情感等复杂心理要素,是一种存在于群体意识中针对具体国家所形成的固有、“刻板”的认知模式和内容。[9]尽管国家形象往往并非反映真实情况,有时甚至被认为是虚妄的、能够被人为塑造的,[10]但这种刻板印象并不意味着其等价于偏见(prejudice)或歧视(discrimination),更多的是一种认知主体基于源像表征进行范畴化(categorization)后所形成的主观认识。
国家刻板印象对于群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行为具有明显影响,这种固有的经验认知将首先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并成为人们最终采取某种行动的依据。[11]具体而言,负面的国家刻板印象会使人们对目标国家及其民众的所有相关信息和行为的认知评价带有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敌对性、排斥性,进而导致双边交流的减少与阻塞;而正面的国家刻板形象则往往使群体对目标国家与国民的好感度上升,进而愿意以更理解、更亲和、更积极的方式参与到双方的人文交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