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语与展望

六、结语与展望

本次研究针对中国大学生群体的阿根廷国家刻板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对其内容、结构、影响以及来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中阿关系与中拉关系提供了一定的有益参考。就本次研究来看,中国大学生群体对于阿根廷的刻板印象整体偏向积极,在认知上并未出现与事实明显不符的情况,这也代表中国大学生群体对于阿根廷国家的刻板印象基本客观。但我们同样注意到在实现民心相通的道路上,刻板印象是一把“双刃剑”,正如本次研究所展现的,积极的国家刻板印象有利于增进大学生群体对于阿根廷国家、国民的好感度,并增加其对于该国的兴趣,从而更有可能促进该群体今后加入双边人文交流与关系建设之中。相对地,负面的刻板印象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大学生群体对于阿根廷国家与国民的好感度,进而也会对两国“民心相通”造成负面影响。作为“一带一路”的倡导者、“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者,中国关注大学生群体,把握好刻板印象这把“双刃剑”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保障。尽管刻板印象的改变并非易事,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思路开展工作:第一,以“文明互鉴”帮助大学生群体建立对阿根廷国家的多元印象。阿根廷作为拉丁美洲大国,对于拉丁美洲与中国均有着重要意义,但中国大学生群体对其所形成的认识结构仍然单薄,在许多方面认知匮乏。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文明互鉴”下的中阿人文交流机制可以期待该群体对于阿根廷国家形成更为多元的认识,从而超越现有刻板印象,拥有“欣赏文明之美的眼睛”。第二,要“吐故纳新”,鼓励大学生群体建立对阿根廷国家的动态印象。在对阿根廷国家建立多元与立体印象的同时,我们还应使学生意识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国家更是如此,避免一味地将“拉美问题化”或“问题拉美化”,对于目前负面印象集中的“社会与环境”更应鼓励大学生群体关注其发展与进步,从而让现有的负面固有印象“流动”起来。

附录:

五项刻板因子的得分表达式

【注释】

[1]本文系中国侨联青年课题“西语世界华侨华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19CZQK215)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语世界华人现状研究”(项目编号:19QD15)之阶段性成果。

[2]王子刚: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太平洋联盟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

[3]祝文浩、卢倩仪、利曼婷、王旭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西班牙语系区域国别研究方向硕士生。

[4]郭存海:《中阿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发展、挑战和建议》,《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第1-6页。

[5]匡文波、任天浩:《国家形象分析的理论模型研究——基于文化、利益、媒体三重透镜偏曲下的影像投射》,《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2期,第92-101页。

[6]Merrill,J.C.“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Journalism Quarterly,1962,39(2):pp.203-209.

[7]丁慧芬:《蒙汉大学生民族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差异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年。

[8]Lippmann W.& Michael C,Public opinion.London:Routledge,2017.

[9]王玲玲、郭晓欣:《国家刻板印象对中国企业被东道国市场接受程度的影响——基于外国消费者调查数据的分析》,《阅江学刊》,2019年3月,第66-77页。

[10]O’sullivan,T.,Hartley,J.,Saunders,D.,Montgomery,M.,& Fiske,J,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London:Routledge,1994,p.267.

[11]刘继南、周积华、段鹏:《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12]史媛媛、佐斌、谭旭运,等:《来华留学生中国人刻板印象研究》,《青年研究》,2016年第5期,第17页。

[13]吴炳璋:《基于扎根理论下美国青年对中国刻板印象研究——以互联网推特中的文本为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第64-68页。

[14]Ruble R A,Zhang Y B,“Stereotype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eld by America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13,37(2),pp.202-211.

[15]赵士林:《外国留学生的上海形象的影响因素研究》,《新闻大学》,2011年第1期,第94-98页。

[16]叶淑兰:《外国留学生的中国观:基于对上海高校的调查》,《外交评论》,2013年第6期,第87-107页。

[17]孙利:《青少年对若干国民或民族的刻板印象》,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年。

[18]魏一平:《中国大学生及其父辈对日刻板印象研究》,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8年。

[19]吴君:《网络传播对中国大学生对日刻板印象的影响》,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1年。

[20]郝倩:《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大学生对日刻板印象研究》,山西大学,学位论文,2013年。

[21]郭存海:《中国的国家形象构建:拉美的视角》,《拉丁美洲研究》,2016年第5期,第43-58页。

[22]Zhang,R.(2021),“Imagen de China entre los argentinos con experiencia de estudio en China”,Ibero-América Studies,2(1).

[23]郭存海:《中阿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发展、挑战和建议》,《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第1-6页。

[24]人民网:《第一份中国西语人才就业与流动调查报告在京发布》,2017年01月16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116/c1002-29027361.html,访问日期:2022年4月26日。

[25]Stangor,C.,Sullivan,L.A.,& Ford,T.E.(1991),“Affective and cognitive determinants of prejudice”,Social cognition,9(4),pp.359-380.

[26]Katz,D.,& Braly,K.(1933),“Racial stereotypes of one hundred college students”,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28(3),p.280.

[27]Gardner,R.C.,Zanna,M.P.,& Olson,J.M.(1994),“Stereotypes as consensual beliefs.In The Psychology of Prejudice”,The Ontario Symposium 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7,pp.1-31.

[28]Brigham,J.C.(1971),“Ethnic stereotypes”,Psychological bulletin,76(1),p.15.

[29]罗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模型及方法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第6期。

[30]Fujioka,Y.(1999),“Television portrayals and African-American stereotypes:Examination of television effects when direct contact is lacking”,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76(1),pp.52-75.

[31]Tan,A.,Fujioka,Y.,& Tan,G.(2000),“Television use,stereotypes of African Americans and opinions on affirmative action:An affective model of policy reasoning”,Communications Monographs,67(4),pp.362-371.

[32]Hummert,M.L.,Garstka,T.A.,Shaner,J.L.,& Strahm,S.(1994),“Stereotypes of the elderly held by young,middle-aged,and elderly adults”,Journal of Gerontology,49(5),pp.240-249.

[33]Ruble R.A.,Zhang Y.B.(2013),“Stereotype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eld by America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37(2):pp.202-211.

[34]李春凯、杨立状、罗娇、刘燕吉、唐菁华、郭秀艳:《上海人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1月,第140-144页。

[35]史媛媛、佐斌、谭旭运,等:《来华留学生中国人刻板印象研究》,《青年研究》,2016年第5期,第85-93页。

[36]本文图表来源皆为作者绘制。表1中“占被试比”为写出该形容词的被试个数占被试总个数的百分比;百分率=频次/被试总个数×100%。

[37]这些形容词为:教育先进的;男女平权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口稀少的;腐败横行的。

[38]问题设置分别为:我对阿根廷国家有好感;我对阿根廷国民有好感;我有兴趣进一步了解阿根廷。

[39]检验KMO系数(0.86>0.6),巴特利特球形度p<0.001。

[40]**p<0.01显著;*p<0.05显著。

[41]***p<0.01显著;**p<0.05显著;* p<0.1显著;调整后R方=0.332。

[42]***p<0.01显著;调整后R方=0.296。

[43]***p<0.01显著;**p<0.05显著;*p<0.1显著;调整后R方=0.300。

[44]陈宗权、谢红:《社会认同论与国家形象主体性生成理论的可能——兼论国家形象研究范式及未来的研究纲领》,《国际观察》,2015年3月,第95-108页。

[45]深圳海关:《2019年度阿根廷进出口情况报告》,http://commerce.sz.gov.cn/attachment/0/513/513472/7269264.pdf,访问时间:2022年4月26日。

[46]匡文波、任天浩:《国家形象分析的理论模型研究——基于文化、利益、媒体三重透镜偏曲下的影像投射》,《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2期,第92-101页。

[47]Allport,G.W.,Clark,K.,& Pettigrew,T.(1954),The nature of prejudice,Boston:Addison-Wesley Publishing-Company,1954.

[48]Tan,A.,Fujioka,Y.,& Lucht,N.(1997),“Native American stereotypes,TV portrayals,and personal contact”,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74(2),pp.265-284.

[49]阿斯罕:《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的语言认同:四位蒙古族三语人案例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2015年。

[50]Lambert,W.E.(1974),“A Canadian expe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competence”,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31(2),pp.108-116.

[51]高一虹、周燕:《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外语学刊》,2009年第1期,第123-128页。

[52]Lin,M.H.,Kwan,V.S.,Cheung,A.,& Fiske,S.T.(2005),“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explains prejudice for an envied outgroup:Scale of anti-Asian American stereotype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1(1),pp.34-47.

[53]Durante,F.,Tablante,C.B.,& Fiske,S.T.(2017),“Poor but warm,rich but cold(and competent):Social classes in the stereotype content model”,Journal of Social Issues,73(1),pp.138-157.

[54]管健、程婕婷:《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确认、测量及卷入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2期,第184-188+191页。

[55]Deumert,A.(2003),“Standard languages as civic rituals-theory and examples”,Sociolinguistica,17(1),pp.31-51.

[56]虽然阿根廷的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但由于阿根廷土地辽阔,有大量来自意大利的移民后裔,因此该国西班牙语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影响最大的拉普拉塔河方言带有近似于意大利那不勒斯语的口音,因而与标准西班牙语——卡斯蒂利亚语(Castellano)有着明显的区别。

[57]人民网:《习近平:历史是现实的根源》,2015年09月05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05/c1001-27545834.html,访问时间:2022年3月31日。

[58]人民日报:《高校在培育人文精神中的地位与作用》,2012年06月21日,https://cqdszx.ctbu.edu.cn/_mediafile/cqdszx/2015/06/26/2p7y09m6o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