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我在华区查资料时,出于好奇旁听了几次民治党的中文课,正如黄明学先生自己在访谈中承认的那样,他的中文水平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而他们每周都在重复学习几乎一样的内容。我困惑了很久:既然这样,为什么黄先生仍在坚持开设这个中文班?
有一次,民治党的领导成员关雪梅(Nancy Cuan)女士亲切地说,Ramoncito(即黄明学先生)是他们的“宝藏男孩”。她向我解释,来上中文课的学生都是看着黄先生长大的叔叔、阿姨,他们的子女要么不常在华区活动,要么早已移民别国。从一定程度上说,黄先生每周一次的基础中文课更像是作为一名晚辈在陪伴、关怀这些老人。
这些具有华人血统的老人,他们是哈瓦那华区历史变革的见证者、经历者,现在更是这段历史的讲述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黄明学先生多年的坚持代表了古巴华侨华人社会内部晚辈对长辈的一份关心与敬重,而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努力不正是古巴华侨华裔对其自身历史的尊重与守护吗?
图3 黄明学先生(右一)与中文班学员(作者摄于2020年1月15日,哈瓦那)
【注释】
[1]薛淇心:2012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专业,后在西班牙塞尔维亚大学先后获得美洲研究硕士和美洲历史博士学位。2022年9月起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西班牙语系讲师。
[2]1848—1853年,古巴的契约华工引进曾中断。
[3]吴凤斌:《契约华工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44页。
[4]袁艳:《融入与疏离:华侨华人在古巴》,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39页。
[5]José Baltar Rodríguez,Los chinos de Cuba:apuntes etnográficos,La Habana:Fundación Fernando Ortiz,1997,p.90.
[6]《第二届国民大会古巴华侨代表许荣暖报告书(三)》,《华文商报》,1961年4月11日。
[7]在古巴,华侨华人习惯用百分比来说明华裔的混血程度。如父母一方为华人,则为50%华裔;如祖父母一方为华人,则为25%华裔,等等。
[8]《总会馆一年侨务公告》,《开明公报》,1962年1月22日。
[9]此数未必准确,仅为哈瓦那当地华裔粗略估算。
[10]李普照已于2013年去世。
[11]古巴革命政府1961年颁布第963号法律,规定强制兑换新货币,以迅速更换该国流通的旧货币。该政策于1961年8月6日、7日两天进行,以家庭为单位,每户可兑换最多200比索,超过此金额的款项将存放在专户中,以备日后兑换。
[12]哈瓦那华区内一条美食街,设天坛饭店等中餐馆。
[13]根据黄江夏堂的内部资料,当时汇款限额为每位华侨(华人)270比索/年。
[14]华区促进会于1995年创立于古巴首都哈瓦那,由数位古巴华裔领袖组成,旨在复兴此前已衰落的哈瓦那华区,2005年解散。
[15]黄明学先生2020年时任古巴华侨社会主义同盟书记,于2021年被推选为黄江夏堂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