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领袖地位:积蓄实力

四、无处不在的领袖地位:积蓄实力

中山市的官方档案这样介绍宝隆公司:“该公司专营欧洲和美国产品的进口和中国丝绸的出口。”[26]宝隆公司的进口部门是该公司整个贸易链条中的第一环,后来逐渐做大,收购了四家农场,开办了一家航运公司和一家保险公司。秘鲁的中国移民作为可靠而高效的劳动力为秘鲁与欧洲、美国和中国的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5 谢宝山(左)和宝隆公司经理胡里奥·P.邝(右)在办公室(选自华人社团1924年相册)

农场不仅为秘鲁人而且也为众多华人移民创造了就业机会。根据德碧琪的调查,谢宝山是宝星农场、宝石农场、宝庄农场、瓦奇帕农场和博卡内格拉农场的主人。这几家农场主要生产棉花和蔗糖。那里有现代农业机具,有1400多名秘鲁工人。[27]中山市的档案里有这样的记载:“这些农场的产品大部分出口到欧洲,特别是蔗糖最为抢手,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这个不可或缺的日常食品却最为紧缺。宝隆公司是当年秘鲁最重要的八大商业公司之一。”[28]

科鲁兹指出,谢宝山以拥有大批佃农而出名,据说在奇克拉约(Chiclayo)定居的客家人里有90%是谢宝山带到秘鲁的。[29]谢宝山的一位后人证实说,因他的帮助而得到工作机会的人多达数千人,既有秘鲁人也有中国人。这些人在谢宝山承租的宝庄农场、博卡内格拉农场、瓦奇帕农场和涅维利亚农场工作。谢宝山在后两家农场里种植大量甘蔗并在1914年开设了一家榨糖厂。到1921年,谢宝山又成功收购了原来属于克拉丽莎修道院的三家农场:圣胡安农场、罗摩拉尔戈农场和圣克拉拉农场。在这几家农场的土地上,谢宝山实施了秘鲁有史以来第一个村镇化计划,这次村镇化的成果就是宝星农场。[30]

1917年成立的“联盟”保险公司和1920年成立的“中华航运公司”完善了谢宝山从事国际贸易的机制。在这两家公司里,合伙人基本上是中国人。谢宝山以股东的身份在这两家公司里担任着不同的职务。一份关于航运公司股东的文件提道:“他们都是商界人士。他们出于浓厚而坚定的兴趣和公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与公司各机构和部门已融为一体。”[31]由于有了自己的航运公司,商船频繁停靠广州、香港等地,宝隆的生意日益兴隆。[32]

图6 中华航运公司刊登的广告(选自华人社团1924年相册)

作为被一众同行艳羡的企业家,谢宝山把众多以方言或籍贯为标准分散在各个同乡会或会馆的华人移民统一组织起来,因而成为华人社区一位杰出的领袖人物。他曾担任两个因方言和籍贯而关系密切的社团——秘鲁同陞会馆和秘鲁中山会馆的主席。当年从中山到秘鲁的客家人往往在抵达之初都暂时住在客家人会馆。[33]此外,由于谢宝山跟中国国内的联系频繁而密切,他也是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支持者,曾给予其大量捐助。

1891年,谢宝山推动成立了中华通惠总局。1920年,他担任通惠总局主席,同时担任副主席(Cesáreo Chin Fuksan)、司库(Máximo León)和秘书长(Julio Kuseng)的都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商人。[34]通惠总局在团结各个华人社团、在南美太平洋战争之后保护华侨华人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此外,谢宝山还担任秘鲁华人商会会长,同时为《侨声报》(La Voz de la Colonia China,现中文名为《公言报》)的创办者,他还积极推动介绍华人企业界精英及其成就的大型画册《秘鲁的华人社区》的出版。

谢宝山也因热心参与华人社区社会公益事业而享有盛名。1924年,他成立了中华学校(又称中文学校)。[35]他还参与并资助其他多项惠及贫困华人移民家庭的教育和健康计划[36],这些计划不仅在他及其家人所居住的秘鲁华人社区推行,而且也在中国国内他的家乡实施。“1930年初,谢宝山回到他的出生地广东香山马溪村并在那里开办一所招收乡亲子女免费学习的学校。”[37]

1921年,“奥古斯托·莱基亚·萨尔塞多(Augusto Leguía Salcedo)总统向他颁发太阳勋章,以表彰他的杰出贡献。他因此成为第一个获得如此殊荣的华人移民。”[38]中华通惠总局成立150周年纪念特刊记载了他受勋的事情。“他的超凡能力和杰出努力使他在商界很快取得多项成绩,创造了巨大财富,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当时的总统莱基亚对他给予高度评价并成为他的好朋友。秘鲁政府向他颁发了勋章,表彰他对秘鲁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他是获得秘鲁政府颁发荣誉勋章的第一位中国公民。”[39]

对于以客家人为主的华人企业家群体而言,若要理解谢宝山时代的成功必须考虑当时秘鲁、中国,以及整个世界相互关系的大背景和早期华人移民过程框架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诸多因素。谢宝山的成就在于构建了一条关键环节完备的全球贸易链,并以此强化了自己在华人和秘鲁企业家、华人社区乃至整个秘鲁社会当中的实力地位。

图7 谢宝山在授勋仪式上(1921年)(选自华人社团1924年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