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拉丁美洲电影的中国视角——评《拉美电影作品分析》
檀秋文[1]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拉丁美洲是一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拉美地区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中国与拉美在政治、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往来逐渐升温,联系日益紧密,然而,中拉之间在电影领域的交流依然有限,提升空间很大。
事实上,拉美电影的艺术成就非常高,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拉美电影屡次在“戛纳”“柏林”“威尼斯”等三大顶级国际电影节上斩获重量级大奖,并且,以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吉尔莫·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为代表的拉美电影人已经深度融入好莱坞电影产业当中,为世界电影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正是由于拉美电影和拉美电影人的巨大影响力,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
与世界范围内对拉美电影的广泛关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或许由于距离遥远、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因素,拉美电影在中国的影响相当程度上只能局限在深度“迷影”发烧友的极小范围内。就学术研究来看,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拉美电影属于电影研究和拉美研究的交叉领域,但无论是在电影学界,还是在拉美学界,对拉美电影的研究都属于小众和冷门,始终乏人问津。事实上,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学术界,对拉美电影的研究几乎是其中最薄弱的一个板块。此前只有零星的若干论文散见于各学术期刊,以拉美电影为研究对象的博硕士论文也仅有寥寥数篇。在此背景下,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付晓红的新书《拉美电影作品分析》及其前著《孤独迷宫——拉丁美洲电影的空间研究》的出现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开拓性的意义,填补了此前中国人鲜少撰写此类专著的遗憾,显得难能可贵。
《拉美电影作品分析》是作者在此前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的成果。书中涉及对近30部电影的细读,既有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Alexandro Jodorowsky)、费尔南多·索拉纳斯(Fernando Solanas)等老导演的作品,也有沃尔特·塞勒斯(Walter Salles)、吉尔莫·德尔·托罗这样中生代导演的作品,还有利桑德罗·阿隆索(Lisandro Alonso)、希罗·盖拉(Ciro Guerra)等年轻导演的作品,几乎囊括了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拉美电影导演及其代表作。全书分《行旅篇》《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爱情篇》《罪与罚篇》《政治与现实主义》《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拉丁美洲新电影》等六章,分别对应公路片、魔幻现实主义影片、爱情片、犯罪片、政治电影等广泛存在于拉美电影中不同的类型风格,并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新电影”运动这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电影运动进行了专题讨论。这种内容上的编排,突破了一般人印象当中将拉美电影与“魔幻现实主义”简单等同的刻板印象,为读者呈现出拉美电影丰富的类型特征和多面色彩。
书中每一章开始处均有一个综述,对该章讨论的内容进行整体概括,介绍这一类型或者电影运动的来龙去脉及发展概况。尤其是在第二章关于“魔幻现实主义”的介绍中,作者对魔幻现实主义产生的原因、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表现手法等进行了清晰的勾勒,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拉丁美洲最重要的文化特征。从整体上看,该书具有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既有扎实细致的微观个案,也有条分缕析的历史梳理,还有全面兼顾的宏观架构。
正如书名所体现的,这是一本关于拉美电影的分析之作。作者对每部影片的影像风格都进行了详细的品评,体现出电影学者深厚的专业功底。书中收录的影片不仅有像《中央车站》(Central do Brasil)、《摩托日记》(Diarios de motocicleta)、《蜘蛛女之吻》(El beso de la mujer araña)、《上帝之城》(Cidade de Deus)、《精英部队》(Tropa de Elite)、《官方说法》(La historia oficial)等经典拉美电影,还有《低度开发的回忆》(Memorias del subdesarrollo)、《希律王法则》(La ley de Herodes)、《庞达隆上尉与劳军女郎》(Pantaleón y las visitadoras)等知名度不那么高但同样优质的电影。光是这些影片本身就需要作者花相当大的功夫四处寻找片源。从行文看,作者显然对这些影片进行过反复多次的详细观摩,才能够如庖丁解牛般将之细致拆解。
电影作品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能够较为全面生动地展示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思想文化和生活万象。拉美文化是欧洲文化、土著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为拉美电影提供了丰沛的滋养,自然也会影响到拉美电影的创作。一代代拉美电影人用摄影机凝视着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从这个意义而言,拉美电影是生长在拉丁美洲这片广袤大陆上鲜艳亮丽的花朵,是拉丁美洲独特性的一个映射,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如果不理解拉美社会及其历史文化,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拉美电影。因此,该书最为难得的一点在于,作者并没有停留于仅仅只是在文本层面对影片进行分析,而是敏锐地抓住了电影影像与拉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努力尝试以中国学者的视角,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每部电影进行背景解读,从而使得该书在内容上更加厚实,进而成为一面透过电影来观察拉美社会的镜子。
《拉美电影作品分析》虽然是一本学术著作,但并不像通常的学术文体那样晦涩难懂。相反,本书在内容上具有理论思辨的深度,但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做到了既冷静深邃又文采斐然,同样适合普通电影爱好者阅读。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可以通过作者鞭辟入里的影像分析,更深入地把握这些电影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可以跟随作者细腻流畅的笔触,漫游在那些奇谲瑰丽的故事世界当中。
选择拉美电影这样的小众领域展开研究,光凭一腔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能坐得住冷板凳,并付出艰苦努力。从全书来看,作者显然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对这些影片、影人及其背景有着如此深入到位的把握。当然,由于本书是第一部有关拉美电影分析的专著,因此在选片上更侧重于经典电影,近十余年间的拉美电影所占篇幅较少,同时仅收录了克劳迪亚·略萨(Claudia Llosa)一位拉美女导演的作品——《伤心的奶水》(La teta asustada),对路克蕾西亚·马特尔(Lucrecia Martel)等其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拉美女导演及其作品还缺少关注,也未涉及拉美体育电影等类型。这些都是未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开拓的路径。
乌拉圭著名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Eduardo Galeano)说过:“政治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一种语言。”我想,在所有的艺术语言当中,唯有电影才是影响力最大的一种语言,也是最能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一种语言,能够跨越时空、阶级、种族、文化的差异,成为沟通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心灵的桥梁。然而,这座电影之桥的搭建还需要研究者主动去添砖加瓦,对其进行解读、分析、品评,才能进一步推动其在更广大人群中的传播,使之真正成为一座互联互通的“文化之桥”。
对于中国的拉美电影研究者而言,该书都是一本基础性的、有指导意义的文献。有了这本书的存在,后来者将不必再在拉美电影的迷宫中独自逡巡,而是能够迅速找准方向,在此基础上将拉美电影研究继续向纵深推进。中国的拉美电影研究未来可期!
【注释】
[1]檀秋文:《当代电影》杂志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