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方法
刻板印象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大类型。前者包括自由反应法(Free Reaction Measures)[25]、典型特质指定法[26]、Gardener刻板分化法[27]和Brigham百分比法[28];后者则包括直接联想测量、词汇决定测量、认知干涉测量和内隐联想测量等[29]。本研究将采用“自由反应法”来进行调查,这是因为该方法被认为能获得被试对象“实际感知的形象,以及对这些形象的阐释”,可以“减少不希望的测量误差”并最终得到“相对精确的数据”[30][31]。研究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搜集刻板印象形容词。利用开放式问卷对被试目标进行调查,根据赫墨特(Hummert)等的研究程序,[32]研究小组要求被试用尽量多的中文形容词或短句来描述他们眼中的“阿根廷”,被试被明确告知仅需依据主观印象写出有关该国的全部真实想法。被试的作答时间没有被限制,但所有被试对象基本都在1分半以内完成了开放式问卷的填写,这一时间长度较为理想,说明相关词汇或短语基本为被试不需经过过度思考和加工的固有印象。在这一阶段共获得215位学生的有效回答。
第二阶段:对搜集到的形容词进行处理。该步骤主要参考鲁布勒和Zhang Yanbing的研究程序,即主要包括:(1)对同一形容词或短语的合并。如“擅长足球的”与“足球好的”进行合并;(2)对明显错误或不符要求的内容加以删除。[33]如“的的喀喀湖”。两项处理皆由研究小组三名成员共同充分讨论完成,只在三人意见达成一致时进行处理。最终在对215份问卷进行同义词合并,以及无关内容删除后,获得有效形容词79项,参考李春凯等以及史媛媛等的研究程序对形容词进行筛选,研究组仅保留了频数大于等于4的形容词,最终得到28个可较好代表中国青年对于阿根廷这一国家刻板印象的高频形容词(见表1),其频次总计472次,占总频次(548)的86.8%。[34][35]
表1 开放式问卷收集到的28个刻板印象形容词[36]
续表
第三阶段:基于所得刻板印象编制问卷。由研究小组共同编制《阿根廷国家刻板印象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被试者基本信息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学习西班牙语时间、是否去过阿根廷,以及是否与阿根廷人进行过直接交流等;第二部分为阿根廷国家刻板印象调查部分,该部分题目形式均为“我认为阿根廷是××的国家”,被试者被要求以1—7来判断该陈述是否符合自己对于阿根廷的主观印象,1为完全不符合,7为完全符合,而题目中的“××”为先前研究中所取得的28项开放问卷所获取的形容词。为避免被试受到其中较为明显的刻板印象的干扰或影响,从而对后续判断造成惯性,研究小组又向其中随机加入了5项在第二阶段中被删除的低频形容词[37],并将其顺序完全打乱,以此在降低前述影响的同时抽样检验所筛选28项形容词作刻板印象的有效性;第三部分为综合态度考察部分,即对中国大学生对阿根廷国家的好感程度,对阿根廷国民的好感程度,以及对进一步了解阿根廷国家的兴趣程度进行考察。[38]三项问题同样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Likert-7 scale),其中1为完全不符合,7为完全符合;第四部分主要考察被试有关阿根廷国家信息的来源情况,研究小组根据前期调研列举了7项主要信息来源渠道(加上“其他渠道”,共8项),被试被要求将这些渠道依据其对自己现有阿根廷国家认识形成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第四阶段:发放与回收问卷。我们将《阿根廷国家刻板印象调查》通过“腾讯问卷”平台在上述高校中的西语专业、兴趣微信群进行投放,最终总计回收有效问卷412份,其中男性121人,女性291人,平均年龄21.88岁,标准差4.1。在接下来的具体分析中,本文将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依次对中国大学生群体对阿根廷国家刻板印象的内容、结构及其影响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