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帮工到老板:智利中餐行业的主导者
在智利侨界,有着“中餐馆九成都是鹤山人开的,鹤山人九成都是开中餐的”的说法。据统计,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1974年时仅有10家中餐厅,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450家,2013年时已经超过1000家(智利智京中华会馆120年简史编委会,2013)。要深入了解五邑籍新移民在智利的发展路径,首先得了解智利中餐的两大类型:外卖店与中餐馆。虽然二者同为智利本土化的中餐,且主要服务对象均是智利本地人,但其差异不可谓不大。
第一,经营规模的差异。外卖店往往只有几平方米,不提供堂食,不贩卖酒水,顾客上门点餐,然后打包带走。因此,经营外卖店所需人手较少,一般都是夫妻店或家庭店,采购员、厨师、服务员、收银员都由一家人一肩挑,部分外卖店会再多雇一名当地员工来负责点餐及一些杂活。中餐馆一般设置10~20张餐桌不等,具体视新移民自身经济情况而定。经营中餐馆所需人手要更多一些,因此大多新移民会从家乡带些有出国意愿的亲友来智利帮工,还会雇用几名当地女性来做服务生,由她们来负责点餐、上菜。
第二,投资成本的差异。据悉,2010年之前在圣地亚哥开一家外卖店的投资成本约为15万元人民币,开一家中等大小的中餐馆则需150万元左右。随着地价、房价的上涨,如今开一家外卖店大约需要30万元,开中餐馆的投资成本则在200万元至300万元不等。
第三,营业时间的差异。外卖店的经营时间一般为中午12点至凌晨1点,全年无休。由于外卖店多为夫妻店,缺乏帮手,所以事事都要二人亲力亲为,每天收拾完打烊就已经是凌晨两点,第二天一早还要备菜,创业过程充满艰辛。中餐馆的经营时间稍短一些,一般中午12点开门,晚上11点打烊,且下午4点到6点通常有一段休息时间,不对外营业。进入经营中餐馆阶段的新移民一般能减少一些体力劳动,无须再事必躬亲。
不难看出,外卖店的经营门槛要远低于中餐馆,与之相应的是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结合前文所述的移民方式,五邑籍新移民在智利发展的典型模式可归纳为:先独自出国帮亲友打工,再积攒资金开夫妻外卖店,最后扩张至中餐馆并带动其他家人及亲友移民。部分经营十分成功的商人可能会发展到购买地皮、自建酒楼的阶段,这一阶段投资成本巨大,能走到这一步的新移民可谓业界翘楚,目前圣地亚哥较为知名的中国酒楼有边东酒楼、红棉酒家等。此外,也有一些五邑籍新移民在中餐行业取得巨大成功、积攒充足资本后,将目光转向盈利更为可观的进出口行业和旅游等行业,但商业版图扩张至这一水平的五邑人屈指可数。
案例3:智利鹤山同乡总会前会长L先生
L先生(已逝),鹤山市共和镇人,曾在圣地亚哥经营中餐馆、旅游公司、进出口公司。L先生于2002年通过妹夫的帮助与妻子一起来到智利。在妹妹、妹夫的中餐馆中帮工两年攒到资金后,借助他们的支持,他和妻子一起在圣地亚哥机场附近开了间中餐馆,至今仍由其妻子管理。在经营中餐馆取得成功后,L先生又先后进军旅游业和进出口贸易业。L先生先是与2名新移民合伙成立了一家国际旅游公司,公司雇用了来自中国和智利各地的20多名员工,业务遍及全球。随后L先生又与4名新移民共同创立了一家进出口公司,该公司名下有3个位于秘鲁首都利马的大型超市,面积分别为2000平方米、6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事业上的成功也让L先生成为知名侨领,他生前曾在智利鹤山同乡总会等多个华人社团担任要职。[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