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华侨史话

秘鲁华侨史话

李柏达[1]

秘鲁是拉丁美洲一个小国,早在19世纪中叶,大批中国人以“契约华工”的名义到秘鲁做苦力。据史料记载,1849—1874年,以“契约华工”名义到秘鲁做苦力的中国人约10万人。他们与后来的华侨组成一支新劳动力大军,同秘鲁人民一起,用汗水浇灌安第斯山中麓东西两边的土地,甚至为秘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华工初到秘鲁,一般是在钦查(Chicha)群岛鸟粪厂、塔拉帕卡-阿塔卡(Tarapaca-Atacama)硝石矿区、太平洋沿岸甘蔗种植园和棉花种植园干重活,或到山区修建铁路。华工在雇佣合同期满(一般为5~8年)后便可获得人身自由,成为“自由华工”。而后,他们从乡村流入城市,慢慢变成自由雇工或商人。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和互助的力量,勤俭节约,做工经商,逐渐在秘鲁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到1869年,不少华工靠每月4个比索的工资挣得了一份家业,有的积累至三四万元的资本。

第一批到秘鲁的华工曼努埃尔·拉德克努斯(在秘华人大多有西文名)获得自由后,在10年内便成为有地位的富商。后来颇有名气的永发、邓记、郑记、宝隆、保安、和安荣、正和、合昌、永安昌等都是华侨华人在19世纪末创办的。唐人街也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利马的卡蓬(Capon)街成为中国人的中心区,中央市场前面的街道两旁,到处有华侨华人的杂货店、裁缝店、面包店、理发店、修鞋店、茶楼和小饭铺。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华商的经济发展迅猛,其实力仅在美商和英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