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理论在国际移民研究领域中的发展

一、社会资本理论在国际移民研究领域中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概念得到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首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布迪厄(1986)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或群体借助其所占有的稳定性社会关系所积累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社会资本是一种关系资本,它并非天然产生,而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投资策略的产物,这种投资包括但不限于对社会关系的选择、积累和维护。除社会资本外,布迪厄还提出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象征资本三大资本类型,并指出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1987年,美国移民社会学专家梅西(Douglas S.Massey)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国际移民研究领域,基于此提出了移民网络说。梅西(1998)指出,移民网络是一系列人际关系的组合,它是移民迁出地与迁入地的移民、潜在移民、非移民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所建立起来的种种联系。移民信息可以通过移民网络得到更准确、更广泛的传播,从而降低迁移的成本与风险,并增加移民的预期净收益,故此,该网络增加了国际移民活动发生的可能性。梅西(1998)认为移民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因为它具有可兑换性,身处移民网络的成员可以利用它获得各种经济资本,如国外就业的机会、较高的薪资、积累储蓄的可能和汇款回乡的途径。移民网络中每一个新移民的诞生都会创造出新的社会资本,为后来者提供种种便利与帮助,迁移行为以这种方式在群体中产生惯性,促使该群体的移民规模不断扩大(梅西,1998)。

2005年,厦门大学李明欢教授在既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当代福建跨境移民潮为研究实例,提出了富有当代中国移民特色的侨乡社会资本理论,赋予了侨乡文化新的理论视角,并补充了移民网络如何应对迁入国移民政策这一议题。侨乡社会资本论认为,侨乡人通过已定居移民、信息网络和人情互惠提高自己移民操作的成功率及获益率的能力,这是一种社会资本,其载体是侨乡与移民目的地之间的跨国网络,其运作机制是移民网络中移民与潜在移民之间的互惠期望,其效益特性是通过其投资对象进入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实现转换与增值(李明欢,2005)。

综上,社会资本理论已在跨国移民研究领域取得较为成熟的发展。但现有涉及社会资本理论的新移民案例研究大多是“南—北”移民[5],那么社会资本理论在“南—南”新移民中是否同样适用?[6]社会资本在“南—南”移民中的运作机制是否有特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