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因素与刻板印象的影响:影响维度不同,整体作用显著

(三)个体因素与刻板印象的影响:影响维度不同,整体作用显著

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个体因素与刻板印象均会对中国大学生群体对阿根廷国家、国民好感度及探索该国兴趣程度有所影响。首先从个体因素的控制变量来看,在不同考察维度下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性别因素(S)主要对“阿根廷国家好感度”有着显著影响,男性被试有着更为积极的表现,拥有更高的好感度。这可能与阿根廷国家印象中的“足球”有关。

与阿根廷人的直接交流情况(ARGCTC)对于被试的“阿根廷国家好感度”及“阿根廷国民好感度”有着显著积极影响,换言之,与阿根廷人进行过直接交流的被试更喜欢阿根廷这一国家与国民。这说明与当地国民的交流和接触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若个体能够通过直接接触外在群体成员来收集其信息形成印象,其认知简化的情况将得到改善,从而培育正面印象或改变原先负面的刻板印象,反之则可能导致消极刻板印象或偏见的产生[47][48],本次研究的结果也再次验证了这一理论,直接沟通确实有利于对于国家与国民积极印象的形成。

但有趣的是,亲身旅行阿根廷的经历(ARGEXP)会对被试的“阿根廷国民好感度”起到显著的负面影响,这种因近距离接触反而导致国民好感度下降的案例并非特例,类似地,史媛媛也在早前的调查中注意到来到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会对中国人产生负面行为维度的刻板印象。这可能是因为个体在前往阿根廷前对于该国国民的了解仍然是片面的,因而在近距离的接触处中发现实际情况与原本期待有较大落差,又或是长期相处与深度交流增加了双方出现摩擦的可能性。

随着学习西语的时间(TES)延长,被试的“阿根廷国家好感度”与“阿根廷探索兴趣程度”也越高,这说明语言学习时间对于中国大学生群体对于阿根廷国家的认同与对今后进一步接触这一国家的兴趣起到了积极影响。从客观上来看,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体现,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往的维系纽带,是文化与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工具与桥梁,因而在语言的学习、掌握与应用过程中相关阿根廷的信息便能以某种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对被试的认知施加影响。而从主观角度来看,语言习得往往还意味着归属感与感情联系的建立[49],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的同时会经历文化认同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皆倾向于对目的语文化的接受、融合或并存[50][51],随着语言学习者与目的语言文化距离的拉近,前者对于后者的认同感与兴趣也自然会得以加强。研究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理论,阿根廷作为西班牙语世界的重要组成国家,被试语言学习的时间越长,则其对该国的好感程度与进一步了解兴趣也越高。

随后,从代表解释变量的五项刻板因子来看,其在三项指标评价中同样起到了情况各异的作用:

本次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群体所拥有的对于阿根廷国家的“国民与生活”刻板印象维度(F1)对于其“阿根廷国家好感度”“阿根廷国民好感度”与“阿根廷国家探索兴趣程度”皆有显著且明显的正向效果。正如前文所述,这一维度的刻板印象内容主要与阿根廷国民群体相关。在针对群体的刻板印象研究中,西方学者提出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认为,[52]刻板印象的内容是能力(competence)和热情(warmth)两个维度的组合评价,前者反映的是目标群体的意图: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友善的还是敌意的,对我们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后者则反映的是目标群体是否能实现其意图,或者实现其意图的可能性。在此前的相关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对于某一群体的热情维度与能力维度评价同时较高则其相应的刻板印象也偏向正面[53][54]。本次研究尽管是以国家为刻板印象研究对象,但在该维度上主要出现的有关阿根廷国民群体的刻板印象也基本可以划分为能力(擅长足球的、能歌善舞的和生活浪漫的)与热情(热情奔放的、面容姣好的和开放包容的)两个维度,并且评价均积极,因而在结果上我们也看到该因子在三个指标上均起到了重要的积极效用。

此外,可以看到“禀赋与资源”刻板印象维度(F2)对“阿根廷国家好感度”与“阿根廷国家探索兴趣”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该维度的刻板印象所包含特质与阿根廷国家的资源禀赋特点紧密相关,整体给人以牧草丰饶、地大物博的印象。事实上一个国家的物产与国家形象联系密切,早在公元9世纪阿拉伯商人便在《伊本·白图泰游记》与《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赞叹中国的物产丰富,进而也形成了对于中国的美好印象。因此,也正如我们所发现的,中国大学生群体的该维度刻板印象的形成使其对于阿根廷这一国家更具好感,也对进一步探索该国更为向往。

“社会与环境”刻板印象维度(F3)对于中国大学生群体的阿根廷国家与国民好感度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尽管这一维度所体现的特质大多是关于整个社会与国家层面的问题,但与“禀赋与资源”维度不同,这些特质同样可以与阿根廷国民联系起来,换言之,二者可以被认为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国家和社会的“治安混乱”“贫富差距大”“办事低效”等并非凭空发生,除去国家政府管理的责任之外同样离不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国民参与和实践,而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与国民均会承担该维度所带来的负面印象。值得一提的是,此维度所包含的“发音奇怪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负面特质,其之所以起到了负面效用与语言纯正主义不无关系。“标准语言”的正规化与常态化[55]造成了标准语言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加强及“语言等级”的出现。在这一背景下,“标准语言”被认为高于方言,而口音则被认为是下层社会或者外语学习者的标志。中国的外语教学中对于纯正口音更是尤为强调,口音过重甚至会导致学生的焦虑与自卑情绪的发生。从这一角度来看,国内接受“标准西班牙语”教学的大学生便自然难以认同阿根廷西班牙语所存在的“不标准的”浓重口音[56]

本次研究还发现“历史与人文”刻板印象维度(F4)对于被试的国家好感度与国家探索兴趣有着较为显著的正向效用。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57],而人文精神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尺[58]。从这一角度看来,阿根廷过往历史的辉煌、人文特质中的欧洲风尚与文人辈出都对中国大学生群体对于当代阿根廷国家的好感度有着正向影响,并对进一步深入探索该国兴趣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地理与地形”的刻板印象维度(F5)是五项因素中唯一在三项主观程度评价中皆无显著影响的维度,但这一现象也揭示了一个重要结论,即尽管阿根廷与中国相距遥远,地形地貌狭长崎岖,但这并未成为中国大学生对阿根廷国家、国民产生好感的阻碍,也没有阻挡这一群体对于探索这一国家兴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