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墨侨开办的中餐馆

四、返乡墨侨开办的中餐馆

第四类中餐馆由曾在美国中餐馆工作过的墨西哥人经营和拥有,他们用新学到的中餐烹饪和管理技术打理自己的中餐生意。这类餐馆在墨西哥中餐馆的谱系上不太引人注目,但在文化上更重要。人们经常说,“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中国餐馆”。这种说法现在看来已经不太准确了,因为在墨西哥的城乡角落,存在着不计其数,却没有华人踪迹的墨式中餐馆。

2010年9月16日,我和几个朋友同事去位于墨西哥城南部的莫雷洛斯州(Morelos)的一个偏远小镇参观,目的是体验当地的独立日庆祝活动,听说该活动体现出当地独特的习俗、传统、历史、美食、音乐、舞蹈,等等。该镇名为大以希特利尔科(Ixtlilco el Grande),距墨西哥首都约3小时车程。它位于中央火山链的南部山区的一个小山谷中,海拔约1000米,人口约3000人。这个农业小镇以盛产番茄、洋葱、玉米、花生、大米而出名,其历史和风景名胜也远近闻名。

大以希特利尔科丰富多彩的独立日庆祝活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发现小镇与中国饮食文化之间的意外联系。小镇大约有1000名年轻人移民到了美国的明尼苏达州,而且他们几乎所有人都在“熊猫快餐”这家中餐连锁店工作。据说美国有超过50000家中餐馆,[14]其中大多数在厨房里雇用墨西哥人做帮工。但不为人所知的是,其中许多人后来回到他们在墨西哥的家乡,开设了自己的中式餐馆。

在大以希特利尔科,恰好有这样一个例子。刚到小镇入口时,一位年轻女子正在墙上为她的家庭餐馆张贴海报,没错,正是一家中式餐馆。张贴海报的位置正好位于小镇要冲,面对两条主要街道。出于纯粹的好奇心和开玩笑的冲动,我用笨拙的西班牙语问那位女子:“这真的是一家中餐馆吗?”大概是因为之前在镇上从来没有见过亚洲面孔,她慌张地连忙点头。我紧接着补充一句:“跟我一样正宗的中餐馆(Chino como yo)?”女子更加惊慌,脸涨得通红。

狂欢游行是独立日庆祝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混迹在游行队伍中,遇到了很多热情好客的当地人,其中有几个居然会说简单的中文。看到我是中国人,他们急不可耐地要展示一下自己的中文水平。就这样,我们认识了杰拉尔德(Gerard),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他自称是该镇所有在明尼苏达州的“熊猫快餐”打工者的领头人。游行的一路,他跑前跑后招呼我们,非常热情友善,掩不住的古道热肠。

不出所料,我们在镇口海报上看到的中餐馆正是一个从明尼苏达州返乡的当地人开的。这家餐馆刚刚开张,还没有来得及取名字。海报的正中间用西语写着大大的“Comida China”(中餐)几个字,在其下边,有一行小字“El Chino Mexicano”(墨西哥华人),但所谓“华人”仅仅是一个噱头而已。海报的画面左侧是典型的中国凉亭,右侧是一位墨西哥厨师(似乎带有些许中国人的身体特征)的画像,海报的背景是远处的雪山,最下边是营业时间。在主海报的下方,还有一张写在黄纸上的小海报,上面只写了几个字“Arroz Chino”(中式炒饭),显然是为了突出这家中餐馆的特色食品,也就是所谓的“主打菜”。

狂欢游行结束后,我们来到这家中餐馆吃午饭,因为整个小镇似乎没有其他的选择。餐馆是露天的,就在自家的院子里,当时已经坐了不少人。邻桌,两个年轻人一边喝着冰镇啤酒,一边大快朵颐。他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盘子,盘里是放着西兰花和其他蔬菜的炒饭,炒饭上面还有几个春卷。桌子上有几个喝剩的啤酒瓶,还有两瓶不同的辣椒酱,一个是泰国品牌的,另一个是墨西哥本地的塔巴斯科辣椒酱。那两个年轻的食客一看到我们,就热情地打招呼,并自豪地展示他们的食物。在这么偏远的地方看到亚洲面孔,对他们来说显然是一个惊喜。

我第二次遇到墨式中餐馆的经历跟第一次类似,既出乎意料又颇有意思。2013 年春天,我和家人从韦拉克鲁斯州(Veracruz)的首府哈拉帕(Jalapa Enriquez)开车前往该州中部的小城科尔多瓦(Córdoba),走的是一条叫作“温带雨林之路”的二级公路,位于纵贯墨西哥东部的东马德雷山脉的东坡。在经过一个叫作提拉特特拉(Tlaltetela)的小镇时,不期然在镇口遇到一个装饰醒目的中餐馆,其外墙的正中央是餐馆的名字EDDA,墙上端两侧分别用英文和西班牙文写着“Food Chinese”和“Comida China”,就是“中餐”的意思。“中餐”的英文表达应是Chinese Food,显而易见,Food Chinese是从西班牙语生硬翻译过来的,因为其语序不同。

店主兼厨师可能是第一次见到中国人到他的餐馆就餐,大喜过望,热情地招呼我们。寒暄后得知,他于1999年至2003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家韩国餐厅工作,其间也学到了烹饪中餐的技能,后来回到家乡开设了自己的中餐馆。他与韩国雇主合影的几张照片张扬地展示在餐馆的墙上,旁边一块小匾上写着:“感谢尹先生及其夫人,我有幸跟他们认识了东方食物。现在我的(东方)菜肴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一种墨西哥风味。”

该餐馆以中餐为卖点,装饰和招牌却混合了中、日、韩的风格。它的中文名字叫“汉宫”,但字母拼写为EDDA。餐厅的墙上绘着两幅壁画,描绘的是两个身着传统服饰的亚洲年轻女子,一个弹着古筝,另一个拿着两把扇子,看着像是中国古代宫女和日本艺妓的合体。店主盛情邀请我在餐厅的墙上用中文签名,有点认证其“正宗”中餐的意思,好帮忙推广他的生意。作为回报,他给了我一本刚出版的名为《温带雨林之路》的旅游手册作为纪念,手册里有一小段专门介绍了他的餐馆。

我注意到EDDA的公告栏展示了18种主菜,其中大部分是“美式”中国菜,还有一些好像是厨师自己独创的。招牌菜包括西兰花炒鸡肉、西兰花炒牛肉、胡椒牛排、什锦炒饭、捞面,等等,是美国任何一家“美式”中餐馆都能找到的典型菜。有趣的是,虽然菜名用的是英文,但每道菜下面的配料都是用西班牙语写的。

EDDA的故事是中国烹饪文化在墨西哥土地上扎根的一个完美例证,居然隐隐有些魔幻的意味。若干年后,我还在网上找到了这家餐馆的电话号码,特意打电话给餐馆,才得知老板的名字叫埃斯特班(Esteban)。尤其让我高兴的是,多年来餐馆一直在营业。这表明,在提拉特特拉这么偏远的山区小镇,开一家墨式中餐馆是可以养家糊口的,或者至少在过去若干年里它是有利可图的。

我第三次遇到墨式中餐馆是在2015年,当时我和家人正在南部的瓦哈卡州旅行,该州是墨西哥著名的旅游胜地。我们开车在瓦哈卡中部谷地一个叫圣塔安娜(Santa Ana)的小镇上闲逛,居然在这个人口不超过2000人的小镇上发现了一家中餐馆。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简陋的中餐馆,其实叫它中餐馆有些言过其实了。它只是一条偏僻街道边上的一间普通民居,没有任何装修,也没有招牌。唯一可以辨认其为“中餐馆”的是安装在门上的一块木板,上面写着“Comida China”(中餐)几个字,并在木板底部写了电话号码。有趣的是,“中国”(China)这个词被错误地拼写为“Cihina”。往前走几步的一个街角的墙上,还贴着一张写在大纸上的广告。这一次,“Comida China”中的China一词却写正确了。

我们想看看这家餐馆提供什么样的中国菜,因为这已经成为我们在偏远地方旅行时的一个习惯。可惜大门半关着,里面却空无一人。一位路人告诉我们餐馆在营业,但店主出去买东西了,建议我们稍后再回来。片刻之后,我们确实回去了,但主人还没有回来。我们最终放弃了尝试的念头,只拍了几张照片作为这一邂逅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