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夷夏论》简介
《春秋公羊夷夏论》这本书是由.余治平著创作的,《春秋公羊夷夏论》共有108章节
1
修订本自序
我的这本书,《春秋公羊夷夏论》,2014年第一版出来之后,收获到的最大认可和赞许就是,自古以来第一部能够把“夷夏之辨”说得这么酣畅淋漓,阐发得这么通透明快的精专...
2
引言
孔子作《春秋》,其风格微言大义,隐而不显。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曰:“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则未知其为是与,其...
3
目录
目 录 修订本自序 引言 甲编 夷夏古论 卷一 夷与夏 一、夷之为字 二、九夷 三、夷与尸 四、蹲踞 五、尸方 六、中国、华夏 卷二 诸夏、夷狄之内、外 一、“...
4
甲编 夷夏古论
...
5
卷一 夷与夏
...
6
一、夷之为字
一字多义,是汉字之为汉字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妙处。夷字,显然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义字,指涉广博,蕴涵丰富。 作为一个动词,夷可以指陈放、安置,《礼记·丧大记》曰...
7
二、九夷
四夷、九夷之说,出现较早。《尚书》中,《虞书·尧典》记,帝尧“分命羲仲,宅嵎夷”[21],这里的“嵎夷”,即东海之滨。《虞书·舜典》记,帝舜对十二州头领训话时,...
8
三、夷与尸
夷之为字,甲骨文中已经存在,或。如果仅从字形上看,夷的最早起源似乎与商代甲骨卜辞中的“尸”字很相像,似乎存在着一定必然的意义关联,以至于今天的许多学者都把夷、尸...
9
四、蹲踞
许慎的《说文解字》并没有交代“尸”与蹲踞有关。清末吴大澂的《字说》和孙诒让的《古籀拾遗》都从“尸”字中解读出蹲踞的意思。殷周时代,凳、椅之类的坐具还没有被发明,...
10
五、尸方
甲骨卜辞的“尸方”一般指东夷。[59]古夷人祖居黄河水下,国中之东。“东夷”联称,至今未见于甲骨文,但西周钟鼎文中却屡现“东尸”字样。 惟周公于征伐东尸。 惟王...
11
六、中国、华夏
传说中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代,在中国上古可能的确存在过,司马迁在《史记》中单独辟出一篇《五帝本纪》,详细载录了他们的事迹。自“五帝”至夏代,应该是中...
12
卷二 诸夏、夷狄之内、外
...
13
一、“内其国”而王鲁
儒家视野中的天下是有内、外之别的。儒家之为学,亲亲而疏疏,近近而远远,爱有差等,由身而家、而乡邻、而朋友、而社会、而天下,自近及远。春秋公羊之学,尊诸夏中国而卑...
14
(一)王者受命褒奖去恶向善之人
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何休《解诂》曰:“《春秋》王鲁,托隐公以为始受命王。”“九月,及宋人盟于宿。”何休《解诂》曰:“大者正,小者治,近者悦,远...
15
(二)王者起,“追有功,显有德,兴灭国,继绝世”[26]
昭公三十一年,《春秋》记:“黑弓以滥来奔。”黑弓是叔术之后,叔术又是邾娄颜公之胞弟或庶弟。滥,原本是邾娄国之一邑,位于今山东滕州市东南,《春秋》视其为由邾娄国分...
16
(三)王者加恩于诸侯
隐公三年冬,十二月癸未,葬宋缪公。诸侯死后,按期下葬,并且《春秋》记录了具体日期,则表明国有危难,险些不能下葬。宋宣公虽然疼爱自己的儿子与夷,却传位于他认为比较...
17
(四)王者以信治理天下
桓公十四年,“夏五,郑伯使其弟语来盟”。关于“夏五”,显然是《春秋》异于常例之文,历代注疏者说法不一,或曰“五”字为衍文,或曰“五”下夺“月”字。[27]《公羊...
18
(五)诸侯从王者征伐,当褒。方伯征伐不道,当献捷于王者
成公二年,六月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率师,会晋郄克、卫孙良夫、曹公子手,与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晋成公大夫郄克与鲁大夫臧孙许一同至齐国,被齐...
19
(六)亲被王化者,在可备责之域
隐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鲁惠公弗潢,是鲁隐公、鲁桓公之父;仲子,则为鲁惠公之妾、鲁桓公之生母。春秋时,周天子向诸侯国派遣使者,表示尊敬诸...
20
二、内大恶讳、小恶书
《春秋》属辞,别内外。区分鲁与诸夏、诸夏与夷狄是一种重要的书法。作为史书,遇鲁有大恶、小恶,书与不书,很有讲究。 隐公二年,“无骇帅师入极”。鲁国司空展无骇率领...
21
三、为亲者、尊者、贤者讳
...
22
(一)为亲者讳
成公六年,“壬申,郑伯费卒”。郑悼公死,还在五月丧期之内,夷狄就来犯了。《春秋》不书“葬”而只记“卒”,何休《解诂》说:“不书葬者,为中国讳。虫牢之盟,约备强楚...
23
(二)为尊者讳
孔子著《春秋》,于所传闻之世,内则为尊者讳。隐公八年,“庚寅,我入邴”。邴,乃郑国之邑,是周天子所赐,供诸侯斋戒沐浴、朝觐天子的地方,故称“汤沐之邑”。郑国以邴...
24
(三)为贤者讳
僖公二十八年,“陈侯款卒”。陈缪公,名款。《春秋》未记其葬。何休《解诂》曰:“不书葬者,为晋文讳。”因为其“行霸不务教人以孝”,而且,“陈有大丧,而疆会其孤”。...
25
四、内外异辞
《春秋》之为书,为什么没有采取一种直抒己见的、形上化、哲学化的叙事方式呢?孔子回答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54]尽管“载之以空言”也具...
26
(一)内例五则
1.内大恶讳 因为所传闻世,年代已经久远,恩薄义浅,遇有内大恶,《春秋》也毫不留情地予以记载。桓公二年,“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宋大夫华父...
27
(二)外例
《春秋》述及鲁国之外则有“八不书”,即外夫人不卒、外夫人不葬、外大夫不卒、外大夫不葬、外逆女不书、外相如不书、外平不书、外取邑不书。[60] 兹先以外夫人不卒、...
28
五、外诸夏
作为一部史书,《春秋》确立以鲁国为记述的重点,因为有“素王”想象中发达的礼制教化,值得为后世所借鉴,所以采用详尽、完备的笔法。而作为一部王道教材,内鲁、王鲁,可...
29
(一)外逆女不书
《春秋》述鲁十二王,书逆王后者仅有两次[73],而且两次都与鲁国有关。一次是路过鲁国。襄公十五年,“刘夏逆王后于齐”。《公羊传》曰:“刘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刘...
30
(二)外大夫不卒
但如果外大夫一律不卒,则完全没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书法亮点而标榜出来,而且,后世也就无从知晓发生于外大夫身上的任何事情了。外大夫,凡记录其卒者,都有特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