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夏变夏
夷夏之变,除了人种、民族不可变而必须坚守本位主义之外,在政治层面上则存在着不同的改变方式,或用夏变夷,或用夷变夏,或用夏变夏,或用夷变夷。《春秋》一书里,中原周边的夷狄部族多如牛毛,因为一时强盛而歼灭附近其他部族乃至诸夏小国的事例不胜枚举。春秋后期,南蛮吴、楚逐渐兴盛,虎视中原,妄图蚕食吞并。战国时代,南方楚国的势力再次崛起,跻身七雄,影响非一般夷狄可比。
而用夏变夏则具有明显的工具性质,指夷狄学习诸夏文明并利用诸夏之人以诸夏智慧治理诸夏,虽然这其中王权的主体可能已不再是诸夏而是夷狄,但至少也可以说明夷狄在文化上已经服膺诸夏了。夷狄外族拥有强悍的武力,虽可夺取天下,但治理天下必须借助发源于诸夏文明政治的运作方式,否则,国祚便不能长久。悠悠中国历史长河里,虽然夷狄外族不时占领中原地区:
(1)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至北魏统一(公元439年)的135年间,南至今淮河,北至阴山,西至秦岭,东至黄海,东北至鸭绿江下游,西南至澜沧江,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分裂割据的政权,即西晋永兴年建立的成(巴氐)、汉(匈奴),西晋亡后建立的前赵(匈奴)、后赵(羯)、前凉(汉)、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南燕(鲜卑)、西凉(汉)、夏(匈奴)、北燕(汉)。此外,还有冉魏(汉)、西燕。汉和前赵算为一国,史称“十六国”时期。此间入主中原的五个主要夷狄部族即匈奴、羯、鲜卑、氐、羌,史称“五胡”,因而把民族与政权结合起来,则称为“五胡十六国”。
(2)宋朝建立之前,契丹人建辽,公元907—1125年,历时218年。
(3)在辽统治中国北方的同时,女真人建立了金,公元1115—1234年,也有119年的历史。
(4)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公元1271—1388年,历时88年。
(5)满族人建立的清朝,公元1644—1911年,历时267年。
然而,夷狄外族(大多勃兴于北方边塞)间歇性地统治中原发达地区,累计起来也就八百多年,比之于中原地区自夏王朝建立以来的四千多年,还只是一个零头。更何况,夷狄外族主政中原之后,虽可以用夷变夷,却很难用夷变夏。例如,蒙古政权的统治手段极为简单、粗暴,甚至恶逆,所以便短命而亡。于是,游牧民族不得不采取用夏变夏,甚至不惜用夏变夷的策略和方法,清入主中原两百余年就是最好的成功例证。
所以,中国历史上大量存在的还是用夏变夷,文明的力量在根本上是不可战胜的。孟子在世的时候就说过:“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1]打起仗来,夷狄行,但治理国家还得诉诸文明人的方式方法。夷狄必须先向汉族人学习,然后才有资格并有效统治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