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图决定华夷分野

五、版图决定华夷分野

王朝统治的版图面积决定了人们的华夷分野。幅员狭窄,疆域不广,才把所有的外族贬称为夷狄。然而,随着国家的强盛和领土的扩大,夷狄范围一步步缩小。雍正帝指出:“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玁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12]远在上古的夏、商、周时代,中华文明发轫于黄河中游,开化之区不过集中在中原一带,即现在的陕西、河南境内,连如今的湖南、湖北、山西一带都荒无人烟,更不用说齐鲁、江浙、闽广一带了。然而站在今天的角度,有谁还称这些地方为夷狄吗?没有的。因为夷狄始终是一个动态的、滑变的概念,中国的版图越大,礼乐教化渗透的面积就越广,能够被称为夷狄的地区和人群也就越小、越少。在华夏政权与边远蛮族的关系史上,华夏打得过夷狄,则把他们收入版图;打不过了,则一律骂他们为夷狄。即使在汉、唐、宋全盛的时候,北狄、西戎始终都是朝廷的心头大患,实际上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地臣服、归附过中原皇帝,所以才会不断发生疆土边界的是非争端。但自从清入主中土、君临天下之后,即使像蒙古这样的凶猛部落都被纳入中国的版图,这是中国自有皇帝以来所获得的最广、最大的疆土面积。而在这种情况下,还把满人或其他边远部族一味排斥在中国之外,是相当不妥当的行为。

赵无眠在《中国历代王朝大排名》中指出,在疆域面积上,从大到小,历代王朝的排序大致是“清、元、唐、汉、明、晋、隋、秦、宋”。清显然领先于盛唐、强宋,实际上宋朝的疆域最小,甚至都可以将之归入小王朝的行列。赵无眠说:“唐、汉、明、晋、隋各朝的版图形状相差不大,即自秦开始的中国‘传统疆域’,只是边疆地区时有出入,差别较大的是势力范围。元、清情况较为特殊。元是大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与四大汗国及吐蕃并列。元朝本部也就是其实际统治的疆域,包括中国和蒙古两部分,超过中国传统疆域一倍以上,但还是远不及清朝的面积。汉时的西域,唐时的吐蕃,包括元本部的中国和蒙古,几乎全都正式纳入了清朝的版图。”[13]版图的扩大,边荒夷狄归化朝廷的可能性便越大,夷狄汉化、中国化、文明化的路径也便越多;反过来则是,汉人也会改变对夷狄的鄙夷、仇视态度。清败明、入主中原,既已成铁定事实,似乎更能够让汉人对夷狄之人刮目相看。雍正帝在比较了“汉、唐、宋、明之世,幅员未广,西北诸处,皆为劲敌,边警时闻,烽烟不息。中原之民,悉索敝赋,疲于奔命,亦危且苦矣”之后,于是不无自豪地声称:“今本朝幅员弘广,中外臣服,是以日月照临之下,凡有血气,莫不额手称庆,歌咏太平。”[14]因为劲敌一直埋伏在边外,威胁不断,骚扰无绝,而汉人又打不过他们,拿他们无奈,所以就要在心理上战胜他们,求得一个平衡,以为自己是文明人,而辱骂他们为夷狄、禽兽,于心、于情似乎还可以理解。但是,现在他们一个个都臣服、归顺于中国了,再称呼他们为夷狄,甚至骂他们为禽兽,则显得不太厚道,起码说明汉人自身的文明素质也大成问题。

华夷分疏总带有一定的历史痕迹,所以永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义存心。若僻处深山旷野之夷狄番苗,不识纲维,不知礼法,蠢然漠然,或加之以‘禽兽无异’之名。”划分夷夏的标准应该是仁义礼法的有无,夷狄的地域界限也应该与时俱进。时至今日,夷狄之人,如果仍然处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状态,真可以与禽兽为伍,而一旦能够知仁行义,则不能贬称其为禽兽。满人能够举兵中原、统治华夏,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其已经进入文明人的行列了。雍正帝要让汉人睁开眼睛看一看,今天的边陲夷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今日蒙古,四十八旗,噶而噶等,尊君亲上,慎守法度,盗贼不兴,命案罕见,无奸伪、盗诈之习,有熙皞、宁静之风。此安得以禽兽目之乎?”今天的蒙古已是一派安宁、稳定、繁荣、和谐的景象,所以再把他们看成禽兽,简直就是睁着眼说瞎话。而今天的朝廷也与前明形成了天壤之别:“若夫本朝,自关外创业以来,存仁义之心,行仁义之政,即古昔之贤君、令主,亦罕能与我朝伦比。且自入中国,已八十余年,敷猷布教,礼乐昌明,政事、文学之盛,灿然备举。而犹得谓异类禽兽乎?”[15]身为一个满人、一个来自夷狄的皇帝,文治、武功都已经被历史所证明,谁不服都不行,而雍正帝现在向汉人索要的就是一张“文明身份证”。汉人必须承认满人——特别是满人皇帝——也是文明人,不能继续谩骂下去了,否则一定跟你们没完,服饰之易、留发不留头、文字狱能把你们一个个活活整死、折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