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逆女不书

(一)外逆女不书

《春秋》述鲁十二王,书逆王后者仅有两次[73],而且两次都与鲁国有关。一次是路过鲁国。襄公十五年,“刘夏逆王后于齐”。《公羊传》曰:“刘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刘者何?邑也。其称‘刘’,何?以邑氏也。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过我也。”周天子大夫刘夏,即刘定公,刘康公(王季子)之子,奉命到齐国迎娶王后。何休《解诂》曰:“不称‘刘子’而名者,礼,逆王后当使三公,故贬去大夫,明非礼也。”不遣使三公,却用下大夫为九五之尊的天子去迎亲,级别太低,不合礼制。

另一次则以鲁国为媒。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公羊传》曰:“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何以不称使?婚礼不称主人。遂者何?生事也。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成使乎我也。其成使乎我,奈何?使我为媒,可,则因用是往逆矣。女在其国,称女,此其称王后,何?王者无外,其辞成矣。”祭伯来到鲁国,原本是奉天子之命的,但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当由父母作主,不由新婿出面派遣使者,所以“婚礼不称主人”。王后在纪国,祭伯来的任务是委托鲁国做媒,如果媒做成了,就直接让祭伯前往迎娶。新妇在父母之国称女,这里却提前称“王后”,只因为天子王天下,不分境内与境外,既然派人来娶了,也就是王后了,不必像诸侯娶亲一样,等到入国才能称夫人。[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