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受命褒奖去恶向善之人
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何休《解诂》曰:“《春秋》王鲁,托隐公以为始受命王。”“九月,及宋人盟于宿。”何休《解诂》曰:“大者正,小者治,近者悦,远者来,是以《春秋》上刺王公,下讥卿大夫而逮士庶人。”显然,唯有代表王道正义的受命之君才拥有这般褒贬、进退的权力。
隐公七年,滕侯卒。滕乃微国,《春秋》之《隐公》篇称侯爵,《桓公》篇开始称子爵,《春秋》后六世,滕灭于齐。按照《春秋》书法,远在所传闻之世,录大略小,微国当不记其卒,但因滕君之子于十一年春朝见隐公,而获赞许,故微国称侯、书卒,是《春秋》的特例。何休《解诂》曰:“《春秋》王鲁,托隐公以为始受命王。滕子先朝隐公,《春秋》褒之以礼,嗣子得以其礼祭,故称侯见其义。”
隐公八年夏,六月辛亥,宿男卒。宿为风姓古国,太皞之后,其君为男爵。鲁庄公十年宋人取宿,成为宋地,后又为齐地。因先前与隐公有过交往,也与鲁国士人结盟,所以其死记日、称卒。又因讣告上不书名,故《春秋》也不书名。何休《解诂》曰:“宿本小国,不当卒,所以卒而日之者,《春秋》王鲁,以隐公为始受命王。宿男先与隐公交接,故卒褒之也。不名不书葬者,与微者盟,功薄,当褒之,为小国,故从小国例。”
隐公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公羊传》曰:“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鲁公已接受诸侯拜见,俨然天子行南面之礼。《春秋》因蛮夷之国一般不会行朝礼,而不言“朝”,以别内外,但由于滕、薛能率先拜见隐公,故称侯、言朝,以赞许其进步。何休《解诂》曰:“《传》言来者,解内外也。《春秋》王鲁,王者无朝诸侯之义,故内适外言如,外适内言朝聘,所以别外尊内也。”又,“称侯者,《春秋》托隐公以为始受命王,滕、薛先朝隐公,故褒之”。
庄公十六年,邾娄子克卒。邾娄是小国,其君仪父死,《春秋》破例称“卒”,归因于他有追随齐桓公勤王之善举,值得褒奖和鼓励。何休《解诂》曰:“小国未尝卒,而卒者,为慕霸者有尊天子之心,行进也。”
庄公二十三年,荆人来聘。天子见诸侯,或诸侯国之间派遣大夫访问称为聘。《仪礼·聘礼》中,聘礼之仪式非常考究,升降揖让,名目繁多,蛮夷之国一般不会,故来访者都不称“聘”。《史记·楚世家》载,楚“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25]。庄公十年,《春秋》称楚为“荆”,现则既称“荆人”(《庄公十年》曰“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又称“聘”,是赞许其修礼进善、由野蛮而走向文明。所以何休《解诂》曰:“《春秋》王鲁,因其始来聘,明夷狄能慕王化,修聘礼,受正朔者,当进之,故使称人也。称人当系国,而系荆者,许夷狄者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