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夷与尸
夷之为字,甲骨文中已经存在,
或
。如果仅从字形上看,夷的最早起源似乎与商代甲骨卜辞中的“尸”字很相像,似乎存在着一定必然的意义关联,以至于今天的许多学者都把夷、尸直接等同起来。谷衍奎说:夷字,“甲骨文与尸同,像蹲踞的人形”,“东方之人喜欢蹲踞,至今山东乡俗亦然。故用以表示东方之人”[37]。
至于今天人们所用的夷字的写法,直到西周中期才开始出现在金文中。但这能不能足够推导出所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提法是在西周中期以后才有的”之结论,还是很有疑问的。《礼记·王制》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38]这显然不是关于夷字的最早记载,何况《礼记》的成书年代本身同样也很成问题。
在金文夷字出现之前,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所描述和刻画的是一个弯曲着身体的人,双手并列,整齐地放在膝盖上方,双膝微微蹲下。由甲骨文
的这一身体形态到夷字的金文
(柳鼎)、
、
、
(侯马盟书、温县盟书)的真正写就,应该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秦改小篆后,则一律写作
,这就已经很接近今天的夷字了。
然而,夷字又如何与“尸”字发生关联的呢?《周礼·天官冢宰·凌人》曰:“大丧,共夷盘冰。”[39]郑玄注曰:
夷之言尸也。[40]
这里,郑玄首先以“尸”解“夷”,颇有见地,向为后学所遵从。桂馥也说:“夷即尸。”[41]殷商后期,甲骨文中我们并没有直接发现夷方、东夷的说法。见于卜辞中的商的东方居民只有一个叫作“尸方”的敌对国家。西周之后,一般称之为夷方或者东夷。殷墟卜辞残片,多有商王东征“尸方”的史事记载,颇让人感到血腥。1933年,郭沫若在《卜辞通纂》一书中指出,“尸”假借为“夷”,上古时代,尸、夷相通。后来在《青铜时代·驳〈说儒〉》一文中,郭沫若又指出:
所谓尸方,大体是包括东夷全体。古音“尸”与“夷”相通,周代金文称“夷”也用“尸”字。看这情形,“尸”当是本字,“夷”是后人改用的。称异民族为“尸”者,犹今人之称“鬼子”也。[42]
以夷解尸,尸通于夷,尸为本字,夷为演变,并且,将尸方视为东夷全体,都似无疑议。而将“夷”作贬称,赋予文化、道德的意义,则明显应该是后来的事情。
甲午王卜,贞。……余步,从侯喜征尸方。
癸酉卜,在攸。……王来征尸方。
癸亥王卜,贞。……在九月。王征尸方,在雇。
癸卯卜,贞。……在五月。……唯王来征尸方。
显然,“尸方”一向不安,或因为土地、人口,或因为叛乱、骚扰,不免成为历代殷王动辄所讨伐的对象。
而“尸”字在甲骨卜辞中的原始写法也与“人”字密切关联,
,它描述的是人的一种蹲踞姿势,但早期的“尸”字,人字下半部是完全弯曲的,而后来的金文写作
,金文大篆整齐化为
,已呈稍稍弯曲之形状,秦改小篆则更加简捷明了:
。“尸”字是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尸部》云:“尸,陈也。象卧之形。”[43]已经死了的尸体,应该作直挺、僵硬状才对,而为什么是弯曲的呢?这可能与殷商时期的祭奠礼仪有关。《仪礼·士虞礼》中,有“尸入门”“尸及阶”“尸入户”“尸饭”[44]之类;《仪礼·少牢馈食礼》记:“尸拜,许诺,主人又再拜稽首。主人退,尸送,揖,不拜。”[45]显然,能走、能动、能言、能语的“尸”,肯定是一个大活人。谷衍奎指出,其“甲骨文像个屈膝而坐的人形,是古时坐在那里代死者接受祭祀、象征死者神灵的人,多为死者下属或晚辈,并非死尸”,死者不能说话,不能行答谢之礼,只有家属出面接受祭奠了,可能是活人出于以生代死不吉利的心理障碍,所以后来便改用“用神主牌位或画像代替,不再用人作尸”[46]。《礼记·祭统》说:“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47]《礼记·曲礼》说:“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尸有尸道,不可违背。“为君尸者,大夫、士见之则下之。君知所以为尸者,则自下之;尸必式,乘必以几。”[48]郑玄注:“尊尸也。”[49]可见,因为死人的关系,尸者还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能替君王作尸的人,文武百官见到了,都得下马行礼,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免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