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中国之礼,只是起步

(二)行中国之礼,只是起步

1.行中国之聘礼

庄公二十三年夏季,“荆人来聘”,指荆楚之人前来朝拜鲁君。春秋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交往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夷狄之区能够派遣使节到鲁国访问,参拜被《春秋》理想化了的君王鲁庄公,是一件值得记录的事件。《公羊传》曰:“荆何以称人?始能聘也。”这是入《春秋》以来,荆楚第一次派遣使节出访鲁国,是南蛮势力向文明之邦趋近的重要标志。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曰:“诸侯来朝者得褒,邾娄仪父称字,滕薛称侯,荆得人,介葛卢得名。”[94]《春秋》王鲁,诸夏中国的诸侯王前来朝拜鲁王都能够获得《春秋》的褒奖,更何况远在化外的夷狄之楚呢!何休《解诂》曰:“《春秋》王鲁,因其始来聘,明夷狄能慕王化,修聘礼,受正朔者,当进之,故使称人也。”[95]对夷狄部族,《春秋》以地名称呼其国。然而,能够对其称人,则又意味着《春秋》对荆楚南蛮的态度已经有所转变,甚至可看作是一种肯定、一种勉励。能够向诸夏中国派遣使节,说明荆楚之地已经有国家机构形成和对外交往需要;能够向鲁国派遣使节,则表现出荆楚之人向往和羡慕中原王化政治的心情。

后世读者请别小看《春秋》所记录下的庄公二十三年的这次“荆人来聘”!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曰:“荆人,楚人。楚之通鲁自此始。”[96]蛮夷之人也有与外界,尤其是与比他们先进的诸夏中国交通往来的愿望,因而才会有入春秋以来蛮夷部族首聘鲁王之举。它既标志着孔子王鲁思想普照化外,威力显现,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又可以说明蛮夷王化也已经有了初步改善,甚至还取得了可喜的实质性进展。《春秋》王鲁,荆楚之区能够派遣使臣前来访问,说明其已经开始向慕王化、趋近文明了,必须予以肯定。

2.夷狄称王,有纪元

从时间关系上看,鲁庄公二十三年,即是楚成王恽之元年。《史记·楚世家》曰:“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97]楚成王一即位便施行德政,惠加楚地黎民百姓,主动向诸夏中国示好,派人向周天子纳贡献礼,接受周天子的教导和嘱咐,而使得荆楚逐步摆脱“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98]的野蛮阶段,朝着诸夏中国礼乐文明的开化状态不断行进。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楚国是有王的,也有纪元,说明楚国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时间制度了。楚人自春秋时期便设置令尹之官,令尹可以“执一国之柄”,“在上位,以率万民”[99]。这些都是荆楚之地文明的开端。第二,楚成王既然接受了周天子的册封,《春秋》就应该承认其文明地位,而不应该再将其列入蛮夷了。据《史记·楚世家》,早在周成王时期,楚人首领熊绎就被周天子封为子爵,开始建立楚国。周王所封之国,也当是化内之区,可以共享三代文明成果。

3.对夷狄称人

然而,《春秋》对蛮夷的肯定也是有所保留的。何休《解诂》曰:“称人当系国,而系荆者,许夷狄者不一而足。”《春秋》使用“称人”之辞,则一般都会将其系在国名之下,这里却直呼州名之荆,意在表明尽管其有进步但仍然没有完全达到诸夏中国礼乐教化的普遍程度,不能因为夷狄有一个方面的进步,就承认其已经真正进入文明国家行列。它们离文明距离尚远,还需继续努力。《春秋》经文对荆楚从州称到人称的书法转折显然是在“进夷狄”,赞赏蛮夷向好的方向变化。

胡安国《传》曰:“荆自庄公十年始见于经[100],十四年入蔡[101],十六年伐郑[102],皆以州举者,恶其滑夏不恭,故狄之也。至是来聘,遂称人者,嘉其慕义自通,故进之也。朝聘者,中国诸侯之事,虽蛮夷而能修中国诸侯之事,则不念其滑夏不恭而进焉,见圣人之心乐与人为善矣。”朝聘之礼,乃是诸夏中国诸侯之王事。荆楚之人既然能够操持,则说明他们至少在这一件事情上也已经达到文明之国的水平。滑夏是滑夏,朝聘是朝聘,两件事情应该分开来对待和处理。一件事情做得漂亮,并不代表他们所有事情都能够做好而值得点赞和称许。然而,能够从夷狄之人“滑夏不恭”的诸多恶中看到他们的好,并且为他们的进步之点而赞赏,唯有圣人才有这样的胸怀与情怀。“凡变于夷者,叛则惩其不恪,而威之以刑;来则嘉其慕义,而接之以礼。”[103]夷狄与中夏既然有距离,荆楚既然有“滑夏不恭”,也有朝聘之礼,就应该被区别对待,该惩治的就惩治,该褒扬的就褒扬,究竟是刑罚惩处,还是以礼相待,千万不可混淆,否则也算不上是我们文明人干的事情了。

4.夷狄可以遣使

由庄公二十三年夏“荆人来聘”,徐彦《疏》引出文公九年“冬,楚子使椒来聘”。鲁文公九年的冬季,楚缪王派大夫门椒前来鲁国访问、朝拜。楚子,即楚缪王,或楚穆王,楚国之君主,楚成王之子,名商臣,子爵,其父为谥号缪,鲁文公二年至文公十三年在位。椒,楚国大夫,芈姓,斗氏,名椒,字子越,又字伯棼。聘,原本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或者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派遣公卿大夫进行访问的一种外事活动,现在用于南蛮,则意味着荆楚之地已经成国,已经有与诸夏中国、与鲁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欲求。

《春秋》对荆楚称“使”,也是蛮夷之地的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使者,作为动词,指把官员派遣到外国进行政事活动;而作为名词,则指一国常驻他国的外交官员,或派往国外办理包括访问、礼拜在内的行政事务的代表。荆楚之地能够向中夏诸国派出外交使者,说明他们作为一个国家存在已经有了对外交往的现实需要,懂得诸夏之礼,遵循诸夏之礼,使用诸夏之礼,的确是他们趋近文明之邦的一大积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