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hina、“支那”
非常有趣的是,强盗额尔金对清廷的外交照会,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民国初年中国人对日本人将“中华民国”翻译成“支那共和国”的严正抗议。尽管这两件事情在对象、性质上都迥然有异。
一百多年前的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但日本官方始终不愿意接受“中华民国”的汉文名称,坚持在国内公文和外交照会中使用“支那共和国”的字样,这在当时引起了民国政府和许多知识分子的强烈抗议。一番交涉之后,日本方面仍坚持认为,中国人不应该拒绝“支那共和国”的称呼,理由之一就是“中华民国”的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已经包含了“支那”。如果中国人对“支那共和国”的译名心存芥蒂,那么自己为什么不首先纠正“China”的英文译名呢?!
实际上,被日本人所执拗的中国译名,中国人早就发现出了问题。1898年的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一书中就曾写道:“考地球各国,若英吉利,若法兰西,皆有全国总名,独中国无之。西北各藩称曰汉,东南诸岛称曰唐。日本亦曰唐,或曰南京,南京谓明。此沿袭一代之称,不足以概历代也。印度人称曰震旦,或曰支那。日本亦称曰支那,英吉利人称曰差那,法兰西人称曰差能。此又他国重译之音,并非我国本有之名也。”[3]
西文中的“China”应该直接来源于梵文的cīna,而“目前学界的一般看法是,cina这个梵文词最早源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代(公元前221年—前206年),它是‘秦’字的拟声词”[4]。秦、汉、唐、明之类只是历史上一朝一代的名称,震旦、支那、差那、差能又只是外文根据汉语发音的直译,属于从外国人那里回笼转手的名称,显然,古时朝代的名称不适宜作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蕴涵丰富性的国名,外文翻译的名称则更不可能成为被中国人规范认可的正式国名,于是,作为国家的中国名称一直很成问题。
梁启超甚至还特别感叹过“我国无国名”,他说:“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之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之名也。”[5]一国之名,庄严神圣,怎么可能别人叫什么,自己就是什么了呢?!如果连自己的国名都做不了主,这样的国家只配从地球上抹去。中国人自创造了汉语拼音之后,就应该将英文的“China”纠正为“Zhongguo”,而将“Chinese”改称为“Zhongguoese”。这一更改其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困难,许多弱小国家都能做到并已经做过的事情,为什么一个泱泱大国、一个古老的文明之邦却做不到呢?!
蒙元灭宋之后,日本人以为中国已亡,而蔑称其为“支那”,至明治时代,则尽弃“唐”“唐都”“中都”“中华”之称谓,盲目追随西方列强,在欧洲语言的发音中寻找把中国叫作“支那”的根据,这实际上“铭刻着日本人如何通过模仿西方的帝国主义,来效仿西方文明的欲求”[6]。势力和霸权一向是命名行为非常真实的基础。“支那”一语的冒出,日本人那种觊觎中国、征服中国、殖民中国的肮脏动机和强盗心态已经昭然若揭于普天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