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许齐桓公、晋文公为诸侯之长——伯

(一)《春秋》许齐桓公、晋文公为诸侯之长——伯

1.天子赐齐侯命

齐桓公是春秋初年首先称霸中原的第一个诸侯之长。桓公在位四十多年,重用大批如鲍叔牙、管仲一类的贤才,改革齐政,推动齐国的社会发展。《国语·齐语》说:“桓公忧天下诸侯,鲁有夫人、庆父之乱,二君弑死,国绝无嗣。桓公闻之,使高子存之。”[58]但又何止于此,齐桓公多次组织诸夏各国尊王攘夷,维护周室王权,抵御外敌侵扰,存亡继绝,九合诸侯,而一匡天下,努力使同姓同族之国免受摧残。鲁庄公二十七年,“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59]。春秋时代,荆楚蛮夷侵扰中国最深。楚文王时,楚相继灭申、息、邓诸国,攻曹国,伐黄、郑,其势力不断向诸夏内里渗透。当此之时,齐国也逐渐强盛起来,于是原先臣属于荆楚的江、黄等小国又掉头投靠于齐。而楚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便连年伐郑,以此对齐施加压力。鲁僖公四年,齐桓公率鲁、齐、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联合部队攻伐追随于楚国的蔡国,蔡溃败,齐于是伐楚。强楚也不示弱,对峙相持。最终,双方结盟于楚邑召陵。召陵之盟是诸夏中国第一次联合抗楚所取得的战果,虽然没有能够完全制服楚国,但至少暂时遏止了楚师北上的势头。

鲁僖公九年,齐桓公召集鲁、宋、卫、郑、曹等国于宋邑葵丘开会,周襄王也派周公宰孔参加,“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桓公召见管仲而谋,管仲说:“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60]桓公惧,出见客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于是,“下,拜;登,受”。[61]天子“赏服大辂,龙旗九旒,渠门赤旗,诸侯称顺矣”[62]。如果齐桓公带头不守礼法,而使天子不尊,那么天下诸侯就会纷纷效尤,其后果必然是诸夏也变成新夷狄。桓公尊王,大家也跟着尊王,所以才能够“诸侯称顺”。葵丘之会,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霸主,一时间,“天下诸侯称仁焉”,桓公亲诸夏,御戎狄,使“大国惭愧,小国附协”,“卫诸夏之地”则能够使诸侯“信其仁,畏其威”,“所以示权与中国也”,于是,“天下诸侯知桓公之非为己动也,是故诸侯归之”[63]。桓公一生“九合诸侯”,葵丘之会是最盛大的一次,也是他霸业的顶点。但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为取得的霸主地位而陶醉,当着周王使者和各路诸侯的面,历数自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功,盛气凌人,傲慢骄矜,使人反感,齐桓公的威信自此大衰。

2.天子策命晋文公为侯伯

僖公二十八年,四月,晋、楚打响了一场城濮之战,仅用一个月时间,晋文公联秦,合齐,逼卫,慑鲁,败曹,救宋,破楚,一气呵成。败楚之后,五月丁未,晋文公亲自至周都告捷,“献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周襄王万分感激文公,亲自接见。己酉,襄王赐文公酒,正式“策命晋侯为侯伯”,并“赐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64],赋予晋文公以保卫王室、讨伐不臣诸侯之权,使其成为诸侯之长、中国领袖。此后,晋文公又相继征服了齐、秦、宋、郑、卫、鲁、陈、蔡、莒、邾等诸侯,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又一霸主。

实际上,晋文公在位只有短短九年,然而,晋国的霸权地位由此开始而维系了足足百年之久,成为春秋第一强国。这显然应该一方面得益于文公所奠定的基础,大量使用贤能之士,推行新政,积极改革,进而使晋之国力迅速增强;另一方面,也可以归因于他为周王室平乱,在诸侯中赢得了广泛的信誉。文公之后,晋襄公接霸;晋景公与楚庄公争霸;晋悼公复霸;直到鲁定公四年,晋正卿范献子依然能够以霸主之命召集十七路诸侯会盟。此间一百余年,晋国始终维护着东周天下的秩序和周天子的统治,积极充当着周朝的宪兵。晋国以不同于齐国的霸主方式对中原地区的稳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