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大夫不卒

(二)外大夫不卒

但如果外大夫一律不卒,则完全没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书法亮点而标榜出来,而且,后世也就无从知晓发生于外大夫身上的任何事情了。外大夫,凡记录其卒者,都有特殊的原因,《春秋》一书正是通过对这些特殊原因的独到解释,达到扬清激浊、褒善惩恶的效果,进而使人们明了王道王义之所在。于是,即便是外大夫之死,当书则书,值得书则书,则又成为孔子编撰《春秋》的另一种书法。

隐公三年,“夏,四月辛卯,尹氏卒”。《公羊传》曰:“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尹氏’,何?贬。曷为贬?讥世卿。世卿,非礼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天王崩,诸侯之主也。”周王室大夫尹声子,世袭卿位,然而,按照“礼,公卿、大夫、士,皆选贤而用之。卿、大夫任重、职大,不当世,为其秉政久,恩德广大,小人居之,必夺君之威权”[75]。《春秋》为贬抑其非礼,而不称大夫,直呼姓氏,但又因为尹氏在周平王驾崩后,主持过天子的丧礼,接待过前往吊唁的各路诸侯,所以记录其死日。

文公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公羊传》曰:“王子虎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新使乎我也。”鲁僖公死,周王室发讣告,派大夫王子虎以同盟诸侯之礼前往吊唁,《左传》称王子虎曾先后参加过僖公二十八年的践土之盟、二十九年的翟泉之盟,所以书其卒以褒之。

定公四年,“刘卷卒”。《公羊传》曰:“刘卷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我主之也。”周天子大夫刘子卷,按照三代之礼,“畿内之君也,不世爵,故不与爵称也”[76],而直呼其名。鲁昭公流亡多年,屡遭晋侯拒见,客死他乡。定公三年,鲁君如晋,晋侯仍不接见。定公四年,得益于刘子的组织和协调,鲁国与诸侯会盟,鲁定公喜出望外,并由衷感激。作为鲁与诸侯会盟之主,刘子有恩于鲁,其卒,则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