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夷之为字

一、夷之为字

一字多义,是汉字之为汉字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妙处。夷字,显然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义字,指涉广博,蕴涵丰富。

作为一个动词,夷可以指陈放、安置,《礼记·丧大记》曰“彻帷,男女奉尸夷于堂,降拜”[1];也可以指平定、平息,《诗·大雅·瞻卬》曰“蟊贼蟊疾,靡有夷届”[2];也可以指铲平、削平,引申为铲除、诛灭,《左传·襄公十四年》有“塞井夷灶”[3],《国语·周语》曰“是以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4],《史记·吕太后本纪》曰“今皆已夷灭诸吕”[5];也可以指伤害、创伤、受伤,《周易·明夷卦·六二爻辞》曰“夷于左股”[6],《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人从之,楚师大败,王夷师熸”[7];也可以指蹲踞,《论语·宪问》中,弟子“原壤夷俟”[8]孔子,以表示对老师的恭敬、谨慎之情。

作为一个名词,夷可以指同事、平辈,《史记·留侯世家》曰“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9];也可以指正常、平常,《周易·涣卦·六四爻辞》曰“涣有丘,匪夷所思”[10];也可以指常性、常理,《孟子·告子上》引《诗·大雅·烝民》曰“民之秉夷,好是懿德”[11];在齐国,夷甚至还是一种农具,《国语·齐语》中,管仲说:“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12]。而在《老子》一书中,夷则是一个被抽象化了的哲学概念,指无色、无形,《第十四章》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河上公《注》曰“无色曰夷”[13]。夷,甚至还是一个姓氏。

作为形容词的夷字,可以指平坦、平安,《后汉书·李膺传》曰“道近路夷”[14],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也可以指(心情)平静、愉快、和悦,《诗·召南·草虫》云“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15],陆机《招隐》称“明发心不夷,振衣聊踯躅”;也可以指大,《诗·周颂·有客》云“既有淫威,降福孔夷”[16];也可以指傲慢、倨傲,《荀子·修身》曰“不由礼,则夷、固、僻违”[17]。夷,指倨,意思是傲慢不恭。

而从地理概念与人群指谓的层面看,在古代中国,夷,或是对东部诸多民族的一种泛称,《左传·昭公十一年》曰“纣克东夷而殒其身”[18],《后汉书·东夷列传》亦称“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19];或也可以指环绕在中原地区周围的四方少数民族,《史记·秦本纪》载:“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20]而到了近代,夷则往往成为对外国人的一种称呼,龚自珍《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说“留夷馆一所,为互市之栖止”,魏源《秦淮灯船引》说“夷船骤至连天涨,夷船退后江不浪”。但更多时候,夷也是对那些来中国境内烧杀抢掠、恶贯满盈的西方侵略者的一种蔑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