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噶尔尼使团之碰壁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八月己卯,针对访华的马噶尔尼使团所提出的八条通商贸易要求,皇帝本人在回复英吉利国王的敕书中一一予以拒绝,甚至还带有一点很不客气的口吻。根据现存于《东华录》的《英吉利国表文》和《乾隆致英国国王的国书》之记载[4],英国人首先提出,将选派一位忠信良善、博学有才的大臣,即王族成员热沃尔日·马里格德厄·公里萨诺巴隆,长期居留北京,以便照管英国商人在华的货物买卖。乾隆皇帝的态度很明确,“断不可行”。理由说了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体制”不允许。“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因为“向来西洋各国有愿来天朝当差之人,原准其来京。但既来之后,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内,永远不准复回本国”。这一直是“天朝定制”。假如你们英国现在真要派一名官员住在京城,则必须“令其一例改易服饰,天朝亦从不肯强人以所难”,否则,“言语不通,服饰殊制”,朝廷根本无法安置。而且,“凡外藩使臣到京,驿馆供给,行止出入,俱有一定体制,从无听其自便之例”。假如留在京城,断绝与外界的往来沟通,对于英国也没有什么帮助,“既不能若来京当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归本国,又不可听其往来、常通消息,实属无益之事”。
二是天南地北,路途遥远,根本照管不了英夷买卖。朝廷已经将澳门辟为英国商人的贸易场所,即便再派员留京,两地相差“几及万里”,可能也鞭长莫及。而且,天朝对待英国已经体恤有加,“凡遇该国等贸易之事,无不照料周备”。上一次,广东商人吴昭平拖欠洋船货款,主管总督硬是先从官库里支付银两,悉数清还,还将事主从严从重治了罪。
三是教化、礼法,因国而异,没有必要学习、效仿。如果你们派员留京的目的只是“仰慕天朝”,为的是“观习教化”,那么,“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英国有英国的“风俗制度”,不能盲目“效法中国”,因为国情不一样,即便学会了,回英国也派不上用场。
至于英国使臣所提出的让英国货船“将来或到浙江宁波、珠山及天津、广东地方收泊交易”一事,也被乾隆皇帝一口拒绝。理由有三:
一是中国已在澳门设立通商市场,不需要另增新地。“向来西洋各国前赴天朝地方贸易,俱在澳门设有洋行,收发各货,由来已久。”一向如此,不能更改。“向来西洋各国及尔国夷商赴天朝贸易,悉于澳门互市,历久相沿,已非一日。”
二是内海港口尚未设立洋行,不具备通商条件。“浙江宁波、直隶天津等海口均未设有洋行。尔国船只到彼,亦无从销售货物。”
三是内海港口缺乏翻译人员,会给贸易带来许多不便。“该处并无通事,不能谙晓尔国语言,诸多未便。”
实际上,三条理由似乎都很牵强,并非不可更变。澳门市场虽已开设,但随着贸易量的不断提升,还存在一个够与不够的问题,另外增设一些口岸,也未尝不可。而内海港口没有洋行,还可以继续开设;没有翻译人员,也可以进一步培养。这些事情对于朝廷来说,都只是小菜一碟而已。然而,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原本一道圣旨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乾隆皇帝却为什么死死不肯松口呢?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清皇帝目空一切的自高自大”“大清皇帝观念极端保守封闭”“大清皇帝的思维已经僵化”吗?还是另有关涉皇权危机、利益集团得失与国家生死存亡的深层忧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