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从王者征伐,当褒。方伯征伐不道,当献捷于王者

(五)诸侯从王者征伐,当褒。方伯征伐不道,当献捷于王者

成公二年,六月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率师,会晋郄克、卫孙良夫、曹公子手,与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晋成公大夫郄克与鲁大夫臧孙许一同至齐国,被齐顷公之母,即附庸国萧之君同叔的侄女所笑辱,晋国借此发动战争,齐师大败,齐顷公险遭俘获,因而成就出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军事案例。何休《解诂》曰:“《春秋》托王于鲁,因假以见王法,明诸侯有能从王者征伐不义。克胜有功,当褒之,故与大夫。大夫敌君不贬者,随从王者,大夫得敌诸侯也。”正义之师是无敌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非器械武装之先进,而是师出有名,王道旗帜战胜邪恶势力。

庄公三十一年六月,齐侯来献戎捷。包括俘虏在内的战利品都可以叫“捷”。尽管《左传》说这一做法“非礼也。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诸侯不相遗俘”[29],但公羊家以为,诸侯讨伐不义、不道之人,凯旋之后献捷于王,非炫耀武力,非为利益也,而是要证明王道力量是不可撼动的,维护王法王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何休《解诂》曰:“言献捷系戎者,《春秋》王鲁,因见王义。古者方伯征伐不道,诸侯交格而战者,诛绝其国,献捷于王者。”鲁为诸侯之主的地位显然已经牢固确立,否则一向比较强盛的齐国怎么可能来献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