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中的英雄人物研究》简介
《国产动画中的英雄人物研究》这本书是由.刘彤 等著创作的,《国产动画中的英雄人物研究》共有153章节
1
出版说明
本成果主要参与人员为:刘彤、王珏殷、朱婧雯、邓瑶、伏东海、张志巍、万思彤。 其中,文字撰写分工如下:框架、大纲、统稿、审校由刘彤负责;绪论、第一章由张志巍撰写,...
2
目录
目 录 出版说明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对美、日动画英雄模式研究较多,涉及国内动画英雄的理论研究不足 (二)对国内红色文化中的英雄形象研...
3
绪论
...
4
一、选题背景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类文化形态的交流与传播早已冲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也在潜移默化中相互交织、彼此影响[1]。“文化”作为国...
5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
6
(一)对美、日动画英雄模式研究较多,涉及国内动画英雄的理论研究不足
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对动画英雄的系统性研究较少[6],在有关动画角色塑造方面的理论书籍里,绝大部分是针对美、日动画作品进行英雄塑造方法和模式的探讨,且大多止于案例...
7
(二)对国内红色文化中的英雄形象研究较多,其他的英雄形象研究较少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国动画英雄作品时,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点聚焦在红色人物这一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文献资料:一是在综合性研究层面,廓清了国产红色动画的概念及特征...
8
(三)对红色文化理论研究较多,如何将红色文化理论融入动画理论是一个新课题
目前,学术界在红色文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5]《多维视野下的红色文化》[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视域中的...
9
(四)对动画表演等理论研究较多,叙事与形象塑造等层面探索较少
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动画英雄人物的研究,集中在动画表演方向的较多,如《影视动画表演》[31]《动画表演规律:让你的角色活起来》[32]《影视动画表演教程》[33...
10
三、研究方法
...
11
(一)案例研究法
一是在精选案例方面,本研究主要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宝莲灯》等动画影片以及近年来广受好评的《小门神》《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12
(二)文献研究法
一是以文献发表时间为线索,以知网等数据库中涉及英雄的文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角色造型、性格、动作、语言、背景设计、叙事、传播等方面系统开展文献梳理前的编目工作。...
13
(三)比较研究法
一是按比较的属性维度,力图从动画角色塑造的五个主要要素入手,借助叙事学、社会学、传播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实现国内外单项动画案例比较和国内外动画产业链的整体性比较...
14
四、研究目标
...
15
(一)理论融合
本课题试图运用文艺学、传播学、叙事学、符号学等相关领域的学科知识去解读动画作品,并实现相关理论与动画学本体理论的融合,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全方位、多角度、全领域认...
16
(二)实践应用
本课题通过研究国产动画中的英雄角色塑造、对外传播等问题,一方面,力图发掘动画英雄角色的普世化价值,为国产动画的创作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力图将中华英雄形象与国际文...
17
第一章 国产动画中的英雄人物溯源
“溯源”,指往上游寻找发源的地方,比喻向上寻求历史根源。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华典籍里从不缺少英雄的身影,历朝历代的文艺作品中有关英雄的叙事也可谓层出不穷、不胜...
18
一、正本溯源:动画英雄人物塑造的时间线索
...
19
(一)英雄的发轫:一声民族主义的号角(1918—1940)
1918年,美国动画《从墨水瓶里跳出来》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强烈反响,使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对神奇的动画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彼时的中国,战争与革命成...
20
(二)英雄的情结:爱国主义与艺术理想的交融(1941—1955)
1941—1956年,中国经历了从抗日战争时的风雨飘摇到和平年代时的经济建设,绘就成一部动荡混乱与自强发展交相辉映的壮美史诗,这段刻骨铭心的岁月雕刻在了史册上。...
21
(三)英雄的绽放:中国美学与民族自信的结合(1956—1965)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毛泽东同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2
(四)英雄的沉默:“文化大革命”时期动画的桎梏(1966—1976)
“文化大革命”十年,在“四人帮”极“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和生产遭受了致命的破坏与冲击。1967年至1971年,中国各地的美术电影制片厂完全停产闹...
23
(五)英雄的传承:师道至上与权威消解的交战(1977—1999)
“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动画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哪吒闹海》(1979)、《雪孩子》(1980)、《猴子捞月》(1981)、《黑猫警长...
24
(六)英雄的多元:海外英雄与中国文化的碰撞(2000—2014)
美国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大国,其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也助推着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美国动画不仅是一种娱乐文化的形式,它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历史存在、意识形态和文...
25
(七)英雄的特色:英雄的主流化与崛起(2015至今)
2015年至今,中国动画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叫好又叫座”的佳品,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等。这些影片在制作水准上有明显进步,影响力正逐步向...
26
二、反本溯源:中国学派对动画英雄影像的认识转变
...
27
(一)从“完美战神”到“个性战将”的转变
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让中国动画的素材库丰富而又全面,与此同时也让中国动画保留了更多的民族特色。传统故事的讲述取材于传说故事,让其诞生本身就充满着传奇色彩。譬如哪吒是...
28
(二)从“高层人物”到“基层人物”的转变
每个国家的社会文化都伴随着英雄情结向前发展,是人类理想的化身,在人类文化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背景下诞生出的英雄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
29
(三)从“至尊强者”到“平民英雄”的转变
“权力距离”是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强大的决策力的信念可以使掌权者和被掌权者分开”。社会中地位较高的人对于权力的接受程度较之于地位低的人更...
30
(四)从“传统标准”到“多元标准”的转变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是文学作品的概念,由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其著作《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扁平人物”性格单调,稳定,无发展变化,“真正的扁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