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多元:海外英雄与中国文化的碰撞(2000—2014)

(六)英雄的多元:海外英雄与中国文化的碰撞(2000—2014)

美国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大国,其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也助推着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美国动画不仅是一种娱乐文化的形式,它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历史存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英雄人物塑造是美国动画故事叙事和对外传播的主要手段,形成了诸如蝙蝠侠、蜘蛛侠、超人、闪电侠、金刚狼、钢铁侠、神奇女侠、美国队长、雷神、绿巨人等英雄人物符号,数量之多、影响之巨,令人叹为观止!

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将推动发展动画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并不断推出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消沉了20余载的中国动画电影仿佛一夜之间吹响号角,自2000年始,国产动画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至2010年,已有上百部好口碑的动画作品,如《麦兜故事》(2001)、《喜羊羊与灰太狼》(2005)、《猪猪侠之大闹皇宫》(2005)、《虹猫蓝兔七侠传》(2006)、《小鲤鱼历险记》(2007)、《秦时明月》(2007)、《快乐星猫》(2008)、《葫芦兄弟电影》(2008)、《星猫历险记》(2009)、《魁拔之十万火急》(2011)、《昆塔·盒子总动员》(2013)等,让无数观众看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灿烂与辉煌。这一时期中国动画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对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探索与创新:

一是师法好莱坞。中国动画电影师法好莱坞之路,有一部作品值得关注,那就是被称为“无限逼近好莱坞”的国产动画电影《昆塔·盒子总动员》。该片是一部讲述孩子梦想的电影:1800年前,花生星球遭遇可怕的干旱,一个名叫“昆塔”的巴拉布人以生命为代价拯救了自己的土地;1800年后,一个名叫“菠菜”的小调皮鬼偶然间得知了拯救再度陷入干旱的巴拉布城的方法,却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话,菠菜萌生了一个想要证明自己的念头。他怀揣着这个信念,追寻着英雄昆塔当年的足迹,与朋友们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传统中国动画的题材灵感往往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与历史事件,这种取材方式至今仍是我国主流动画的常见做法。早期中国动画的优点在于使用朴素的艺术形式,表达质朴的情感和道理,但久而久之,这种取材方式便会渐渐演变成“理念先于故事”的僵化思路——先确定“中心思想”再任意编排,这种编剧方式往往容易因表达的道理大致相同而落入连故事也几近相同的地步。而且中国动画界正陷入与中国古装电视剧相同的困境之中,那就是亦步亦趋、完全踩着前人的脚印过河,改编自相同素材的故事越来越多,素材宝库被简单粗暴地缩减成一些特定的故事。比如《西岳奇童》(1984)、《宝莲灯》(1999)与《西岳奇童》(2006)同是讲“沉香救母”的故事;《齐天大圣前传》(2009)、《金箍棒传奇》(2012)是近几年改编自《西游记》原著的数部动画长片中的两部。“理念先于故事”的动画片最为人诟病的恐怕就是其说教性,自2009年开始在大银幕上映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电影版系列率先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大段冗长的旁白向观众昭示“真理”,这或许是该系列火热起来的原因之一。《昆塔·盒子总动员》则在“故事与理念结合更紧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既贴近流行文化,又深得好莱坞动画的精髓。《昆塔·盒子总动员》的取材方式和故事构建十分简单,用导演李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限逼近好莱坞”。《昆塔·盒子总动员》同样虚拟了一个世界,但与《魁拔》系列不同的是,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体现中国的民族特性。相反,这个世界因“昆塔神”的离弃,绿洲消失、沙漠遍地,几百年才出现一次的英雄将寻找到“昆塔”绿洲,带领人们重新生活在绿色的世界。若只从故事的表层看,这是一个适合阖家观赏的“历险记”式的故事,主角菠菜和奶泡泡作为孩子能够克服艰难险阻追寻自己的梦想,这样一部用人见人爱的英雄历险故事模式来告诉孩子及其家长“梦想不是不可能的事”的道理的动画,怎么会不令人喜欢?[26]

如果要提及业界公认的佳作,就不得不说2010年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作为《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春节档电影,延续生肖年特点,以虎大王侵入为背景,推进情节展开。这部作品之所以在当时动画电影尚未走进通龄的阶段却收获大把成年观众好评,一方面是因为情节设定别出心裁,场景制作匠心独具;另一方面是它具有好莱坞式的“故事与理念结合更紧密”的特点。不同于眼光放至传统文化的诠释和传统思想的传播的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将眼光投入现实场景,在工业化发展的现代,大片森林被砍伐,大片草原荒漠化,绿洲消失、沙漠遍地的场景让以吃草为生的羊羊们直接感受到了危机,从而展开了拯救之旅。而从深层次方面考虑,间接威胁则矛头直指人类。羊羊们克服艰难险阻,终于让羊村回归了往日的和平,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冒险,主人公成为拯救种族和世界的英雄,故事构造兼顾趣味性和教育性,是典型的好莱坞动画。从故事内涵来看,这个故事包含着对当代工业污染的抨击与抗争,田园生活不是贫穷和疾苦的代名词,从现代性来看它更是一种长远格局的体现,工业活动尽管也至关重要,但过犹不及,仍存在危害,须引人深思。创造未来历史的永远是下一代,而要想达到美好的未来,就需要从幼时为孩子灌输时代亟须解决的问题意识,潜移默化之间,如春风化雨惠及各方。如此佳作,自然令人欣喜。

在中国动画电影师法好莱坞的过程中,有一部作品值得思考、回味与反思,那就是《摇滚藏獒》。该片改编自著名歌手郑钧的同名漫画,是中美合拍动画片的代表,讲述了乐观、执着的藏獒波弟,在乡村偶然受到 “摇滚猫王”安歌士采访的触动,决定放弃守候羊村的工作,进城追寻摇滚梦,在历经险阻后,最终用音乐打败敌人,弥合亲情中的裂痕,实现梦想的故事。而《摇滚藏獒》导演和编剧团队的中西合璧尽管对于影片的海外传播不无裨益,但在一定程度上为东方世界的内敛感情和西方世界的外扬性格的相互交融造成了障碍。因此,影片的叙事虽然具备了好莱坞工业化生产线的工整、流畅,但在情感表达的推进上缺乏明确的本土文化和心理识别能力,尤其因有当年年初公映的《疯狂动物城》珠玉在前,更显得自身在主题阐释上的捉襟见肘。父子群落的感情、梦想现实的交锋、中西音乐的不同,都因主创团队间的文化差异而游走于不甚一致的情绪表达之中,难以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更加致命的是,简单的正邪二分法和低幼的剧情走向在国际化包装下仍然凸显出来。西方团队对于中国式苦情并不能感同身受,因此好莱坞式的文化表达更多的是尝试以乐观、阳光的正能量进行渲染,例如,将作为反派的狼群特意设定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形象,符合低龄群体的审美习惯,强调趣味性,而不是偏向现实的折射。然而,正是这种西方主创致力塑造的更普世、更童真的意象,与以郑钧为首的中方主创聚焦个人情感的写作意图南辕北辙,二者的碰撞呈现出一种不伦不类的别扭和语焉不详的空洞。例如,波弟父子的情感在波弟背井离乡、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映射;已功成名就的安歌士的创作困境很真实,但没有一条清晰的情感线让他转而对波弟拔刀相助;至于作为戏剧冲突而配上的狼群,只潦草交代了其与康巴村落之间的恩怨,却没有给音乐留下可能干预恩怨的空间……在高潮部分的矛盾化解上,影片更是采用了一种童话式的设定——波弟施展内心某种力量,转化为音乐冲击波,依靠这种冲击波,不仅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击退实力强劲的敌人,最后更用音乐的魅力打造出大同的世界与和谐的未来。这种主题升华的路径缺乏合理的逻辑,难免有低幼化之嫌[27]。如果这就是音乐触动人心的魅力,如果这就是音乐感召万物的力量,那么世界似乎没有什么比音乐更让人趋之若鹜的东西了吧?就不会有故事开端的矛盾,显然这个死命题也是作品的一大败笔。

洋为中用应当是国产动画发展的方向之一,学习、借鉴好莱坞优秀的故事模式、场景构建和人物刻画等自然大有益处,但是一味地模仿却有可能阻碍创新,只会活在他人的影子里,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思想内涵本身,应该是动画制作最应该重视的方向,不能为学习而学习,最终失了本,本末倒置,岂不令人唏嘘?在《摇滚藏獒》中,波弟追逐梦想的方式显而易见具有浓浓的“美国范儿”,与强调中国精神内涵背道而驰。在《熊出没》系列电影中,情节和角色形象都是典型的美式风格,可类比《冰河世纪》,“美国范儿”不言而喻,但是细节处理还依旧保留着浓浓的中国味道,东北地区特色鲜明的场景设置让人亲切,亲情的渲染令人热泪盈眶,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兼顾西方先进作品制作理念又不失中国特色。

二是师法日本。中日合作的《藏獒多吉》,画面构建蕴含浓浓的日本特色,与宫崎骏系列动漫相似度极高。悲戚的情节发展符合传统中国式的悲苦风格,对于人物命运细腻的刻画更具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刻内涵。另外,始于2008年的《魁拔》系列,从人物的形象设计、精神内涵到打斗场面的设计都可以看到日本动漫的影响,但场景是中国南方小镇,展现的是中国特色的冒险与成长。如果以票房为衡量标准,2011 年的《魁拔之十万火急》算不上成功,总票房 350万元的成绩与同年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1.42 亿元票房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即便是与《梦回金沙城》(2010)、《赛尔号大电影之寻找凤凰神兽》(2011)等口碑极差的作品相比亦难望其项背。但在《魁拔之十万火急》下线之后,对它的好评突然在动画圈以及年轻观众群体中涌出,随后超过7000万次的网络点击量证实了它的火爆程度。在观众对该系列的持续关注之下,2013 年上映的第二部影片《魁拔之大战元泱界》首周便取得了2000万元的票房。千禧年之后中国网络上流行起来的玄幻小说为《魁拔》系列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基础,没有具体历史为支撑的故事,看似情节设定方面缺少借鉴的地方,可能会让整体情节缺乏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效果,也可能会以牺牲票房和IP为代价,这无疑是一次豪赌。但是就《魁拔》系列的反响来看,架空世界反而成了最好的呈现方式。“魁拔”一名取自《山海经》中的异兽“魃”,在架空的世界中,门派林立,通过家族“纹耀”(类似于玄幻小说中不同级别的等级区分方式)确定社会地位,道宗利益之争是故事展开的线索,也是情节推动的动力,而蛮吉的形象更是一只可爱的猴子,看似架空,实则还有传统元素的渊源。此外,《魁拔》系列利用架空世界的优势在于能够以不讲述具体历史故事的方式来表现历史观念以及现世理想,即不为历史事实乃至物理规则所囿,在满足各类观众都希冀的趣味性(各种花里胡哨的脉术、脉门、脉兽等,这其中借鉴并神化了中国武侠传统中气功这一独特的门类)的基础上,再满足一部分成人观众所要求的“有深度”:一个看似无力的个体如何既克服自己的邪恶本性,趋向善良,又如何单以一人之力,挑战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和威权政治。这样的故事构架基本满足了成人观众观影时的快感需求,即从流行文化的表征中来(趣味性),往古典文学的思辨中去(有深度)。

三是体现“中国风”。武侠文化可谓家喻户晓的一种文化形式,这里既有武侠小说对人的影响,也有传统历史对人的引导,近年来此类文化也悄无声息地延伸到动画世界里,这对动画英雄人物的塑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形塑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英雄形象,发挥了积极意义。玄机科技2007年起制作的《秦时明月》系列,将武侠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历史为骨,艺术为翼,中华文明,弘扬百世”,这是国产动画在“中国风”探索过程中的一次成功尝试。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的时代是华夏文明第一次高峰,也是先人文哲思考社会的一次碰撞。《秦时明月》在秦国宏大的历史背景中,通过对历史的展现,通过对江湖纷争的诠释,通过对门派之争、尔虞我诈的描绘,带观众走进历史,伴随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体悟文明的发展,感叹技术的革新。该片除了有宏大的故事背景外,玄机科技先进的建模技术,高精度的打斗细节刻画,精益求精的制作理念,让《秦时明月》成为国漫历史的上一座丰碑。在受到国际认可后,国产动画很明显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系列化成为诸多公司打造自己品牌的发展路线,如定位于少儿观众的《熊出没》自2012年起在央视播出后风靡大江南北,迄今(2022)8部动画电影的票房从首部的2.47亿元起步,年年攀升,最新一部已达到9.79亿元的高位,《熊出没》已成为国产动画一个强有力的品牌。此外,《喜羊羊与灰太狼》《秦时明月》《洛克王国》《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麦兜》《魁拔》《神秘世界历险记》《画江湖》等各自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打造出有市场号召力的系列品牌。动漫品牌的创建和积累,是国产动画得到观众认可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