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英雄人物跨文化传播的文本策略

(三)国产动画英雄人物跨文化传播的文本策略

动画英雄人物跨文化传播的文本策略,主要侧重于具体英雄人物个体的包装、产业链开发和粉丝经济的圈层认同效应的挖掘。动画人物塑造能最直观地达成有关符号的复制与象征,是动画文本语境升华、转化和提升的过程,将赋予英雄人物多元的能指意义。

我国经典的动画英雄人物有“所指”意义,也有“能指”意义,如孙悟空代表了反抗与革命的能指意义,花木兰则具备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女性主义的能指意义。国产动画英雄人物除了在不同版本中赋予人物符号本身更丰富的内涵和能指意义之外,也向传统文化致敬,试图续写传统文化精髓的民族内涵,推进动画英雄人物在文本中被再度书写,满足跨代际受众的观看和认知需求,赋予传统动画英雄人物怀旧的情感符号意义,这已成为国产动画英雄人物书写的一种文本策略,并被不断复制和运用在各种动画文本中。此外,国产动画借鉴日本动画英雄人物的开发策略与手段,在推进系列化文本加工与再生产之外,周边产品的开发也成为一种“副文本”[6],架构了英雄人物精神和内涵意义的“潜语境”[7]。总体而言,动画英雄人物跨文化传播的文本策略包含以下几种手法:

一是通过故事文本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如我国动画英雄人物“孙悟空”,在原文本的故事中通过辅佐唐僧西天取经、降妖除魔的英雄人物塑造,完成了对其英雄人物本体的符号化建构,这些在原文本中对英雄人物的行动限定、模态限定,成为动画英雄符号生成的雏形和基础,也是英雄符号意义和价值形成的基石。

二是通过故事文本的再书写丰富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涵。在原文本对英雄的塑造基础上,通过跨文本的再书写与英雄情节的当代重塑与传播,能够赋予传统英雄人物更为丰富的当代内涵与审美符号价值。如日本动画英雄常常采用多文本系列开发的策略,将一个成功的英雄人物进行多元化的英雄系列开发,在不同的情节故事中建构差异化的同种英雄人物形象。不同于日本的多文本、英雄个体的家族化开发策略,我国动画英雄人物尤其是具有一定的IP价值的英雄人物,仍旧以传奇或神话故事文本中的英雄形象为原型,通过动画视觉形象的开发,实现跨文本转化。这种开发模式较为单一,一方面很难穷尽一个文本符号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另一方面也必将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无形中增加动画项目的成本。

近年来,我国动画产业也逐渐探索了IP开发、粉丝经济等发展模式,将在观众中影响力较大、具有民族品牌效应的动画英雄人物形象进行元IP的当代文本再书写,进一步扩充传统文本中英雄人物的当代价值和精神内涵,这些探索具有极其深远和积极的意义。最为典型的国产动画英雄IP“孙悟空”,目前已有4个经典的动画文本,如:青少年动画作品《西游记》,该作品是基于原文学作品的跨媒介改编,其故事内容和文本情节的建构不变,成为英雄人物形象符号化的第一步。此后《美猴王》的系列动画文本,将叙事视角聚焦于孙悟空这一IP人物形象之上,以孙悟空为第一视角重新叙述了西天取经的经历,成为传统文本《西游记》的一种再加工,并且强化了孙悟空的人物核心价值和英雄气质。《大闹天宫》有20世纪60年代制作和2011年进行3D化制作的两个版本,该片截取了传统《西游记》文本中富有情节特色的环节,对原故事中的孙悟空进行了进一步的细致描绘,极大提升了孙悟空这一英雄形象的内涵与外延。《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则以更具有后现代审美风格的创作理念,重新挖掘并探索传统经典故事之外的文本内容,该动画电影突破孙悟空被压五行山和被唐僧解救的原小说文本,嫁接为幼时唐僧江流儿为悟空解除封印,并与悟空在冒险之旅中寻找初心,帮助悟空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作为传统经典文本的再续写,文本再造的故事情节既延续了英雄人物的民族认知与精神期待,同时为当代青少年群体带来了创新、情节反差的新鲜感,从而进一步拓展并丰富了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

三是借助跨媒介的故事文本开发达成英雄形象的整合与产业化运作。“跨文本”是指将经典英雄人物在多元文本的差异化叙事中进行形象的立体化呈现与塑造;“跨媒介再演绎”是指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重新赋予英雄人物在多层次、多平台、多终端传播的可能。跨媒介的文本开发主要包含了三种具体的策略:其一是动漫向动画作品的跨媒介改编,其二是电视动画向电影的跨媒介开发,其三是动画英雄影视文本的自媒体再生产与剪辑加工。如动画版本《西游记》对文学文本《西游记》的改编属于第一种;而《大闹天宫》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则是对原文本和电视动画版本进行电影化改编的作品。电视动画与动画电影因为传播媒介的不同,其内容情节的架构也会呈现较大的差异,电视动画叙事线更长,意味着英雄人物的文本架构需要更为宏大的情节背景,因此往往时空跨度较大;而动画电影的叙事时长有限,即使采用时空跳转等剪辑手段,但在文本设计上更加侧重小切口或独立的叙事方法,这为《西游记》的跨媒介文本改编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视角和基础。将影视作品进行自媒体的再加工与生产,则是近年来随着平台型媒介发展产生的新文本生产和参与型文本加工模式。在哔哩哔哩网站中有大量《西游记》的粉丝或者对孙悟空英雄形象具有特殊情结的用户,他们自发将孙悟空的跨媒介、跨文本形象进行合并剪辑,并制作了众多不同视点的、有关孙悟空的短视频,如《西游记人、物大小比较》《西班牙大神做的外国人眼中的西游记》《西游之诸神的黄昏》等作品,不仅单个视频拥有很多观看量,而且在受众和用户的自我解读与书写中,实现了对主流影视作品的再诠释、再参与和再书写。

此外,近年来游戏产业的发展也实现了与影视产业的联合和IP的一体化运作。《西游记》作为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IP作品,尤其是孙悟空英雄形象强大的IP植入与开发价值,使得除文学文本、电视动画文本、真人电视剧文本、电影文本和自媒体文本的产业链之外,游戏文本的开发也渐趋火热,《黑神话:悟空》游戏版本通过购买《西游记》的中国IP版权,进行游戏角色和情节的再开发,进一步推动动画英雄人物在形象、情节和符号内涵方面的延续与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