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践应用

(二)实践应用

本课题通过研究国产动画中的英雄角色塑造、对外传播等问题,一方面,力图发掘动画英雄角色的普世化价值,为国产动画的创作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力图将中华英雄形象与国际文化连接在一起,为国内动画的民族化特点抒写和走出去提供路径借鉴。

【注释】

[1]陈仕平.技术创新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冲突及调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231-235.

[2]童世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求是,2008(06):14-16.

[3]魏李梅.新世纪以来文学的电影化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4]郭靖.国家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动漫海外传播[J].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2019(01):165-176.

[5]黎贞欢.中国动画影片英雄角色塑造研究[D].南宁:广西艺术学院,2018.

[6]李晓倩.国产动画英雄形象对外传播策略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0.

[7]沈露萍.新世纪以来国产动画电影英雄形象传播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9.

[8]郭羽宁.动画电影英雄形象塑造中外差异对比分析[J].电影文学,2021(03):61-63.

[9]冯裕良,冯心宇,黄婷,等.浅析动漫英雄主义[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29-130.

[10]徐惠莲.美国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与华裔作家的解构策略[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95-98.

[11]郝边远.红色主题动画片:历史叙事与儿童语言的美学创新[J].电影评介,2017(19):94-96.

[12]罗洁.红色文化题材的动画创作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2.

[13]杨晓林.动画电影:寻找个性化和人格化的形象[N].文艺报,2012-07-04(004).

[14]张梓轩.红色动画弘扬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5-03-23(014).

[15]赵梦飞.国内红色动画英雄角色塑造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8.

[16]米高峰,马文洁.主旋律动画片的非语言符号与红色文化传播——以动画电影《智取威虎山》为例[J].青年记者,2016(32):61-62.

[17]用青少年喜闻乐见方式宣传党史——我国首部红色题材3D儿童动画电影《冲锋号》大家谈[N].光明日报,2013-05-20(007).

[18]周柯,郭学文.红色经典题材动画电影创作的传承与创新——以动画电影《智取威虎山》为例[J].艺术评论,2015(10):148-150.

[19]米高峰,赵梦飞.主旋律电视动画:“红色经典”传播与“红色基因”传承[J].新闻知识,2017(08):38-40.

[20]敬鹏林.《湘江1934·向死而生》:开创广西动画电影历史的佳作[J].当代广西,2021(Z1):119.

[21]李仕生.红色题材动画电影的广西探索[J].当代广西,2021(02):55.

[22]王泱,贾利萍,李家正.广西桂林红色动画文化研究初探[J].戏剧之家,2019(22):113.

[23]项南.“红色动画”与江西[J].中国电视(动画),2014(07):18-21.

[24]李火秀.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与动画创意的融合[J].文教资料,2019(27):71-73+88.

[2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26]王爱华等.多维视野下的红色文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7]张玉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视域中的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12+14.

[28]张友南,肖居孝,罗庆宏.中央苏区的红色文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29]姚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红色文化价值认同的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9.

[30]詹志苇.国产奇幻类动画电影叙事研究(2015—2019年)[D].郑州:郑州大学,2020.

[31]伍振国,齐小北.影视动画表演[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2][加]南希·贝曼.动画表演规律:让你的角色活起来[M].王瑶,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

[33]路清.影视动画表演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

[34]赵梦飞.国内红色动画英雄角色塑造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8.

[35]詹志苇.国产奇幻类动画电影叙事研究(2015—2019年)[D].郑州:郑州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