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标准”到“多元标准”的转变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是文学作品的概念,由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其著作《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扁平人物”性格单调,稳定,无发展变化,“真正的扁平人物是可以用一个句子描述殆尽的”。新时期以来,我国动画吸收了国外动画电影的创作模式,角色性格上多采用“圆形人物”的塑造方式。
较之于“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凭借其多面、多层次的特点而广为人们所接受。“圆形人物”指由以往一成不变的完美形象转变为随情节发展,性格特征动态变化的人物。作为动画情节中的主要人物,英雄角色在故事推进中起到引起冲突和展开情节的作用。这种作用使人物成为矛盾的中心点,一方面,内心的冲突由心理和性格的变化展现出来;另一方面,细节的描述让人物性格特征更加鲜明。故此,“圆形人物”具备更大的可塑性和观赏性。如《年兽大作战》中的“年”就具有较丰富完整的性格,从取走钥匙到讨回钥匙,从帮助沙果再到保护钥匙的情节发展中,“年”的性格特征经历了由鲁莽行事到敢作敢为,从义愤填膺到温情呵护的变化,角色的性格呈现了多层次的变化,使得角色形象从单调、乏味的二元冲突中抽离出来,变得有血有肉,更能深入人心。
“圆形人物”之所以更能获得观众的青睐,是因为他存在自身性格上的不完美。这种不完美反而造就了人物的完美,给观众带来了心理上的宽慰、期许。《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本来乖张、狂狷的孙悟空被解救之后因法力尽失而变得自暴自弃、自我否定,可是面对山妖袭击,他还是顺应了内心对于正义的坚持,维护了自己的信念,为保护孩子拼尽全力。虽然叛逆难以约束,但是遭遇强敌时,内心中的善良是他找回自我的有力武器。起初,孙悟空性格并非观众心中期待的样子,甚至会引起部分人的反感,在从不完美到完美的转变过程中,迎合了观众心中的期待,让性格趋于完美,人物塑造也变得立体起来,从而更好地获得了观众的青睐。正因为如此,“圆形人物”凭借其极强的可塑性、饱满的性格特点等优势成为观众心中的不二之选,也将成为未来影视产品创作的主流趋势。同样,在角色塑造中,还应该注意“扁平角色”与“圆形角色”的搭配,相互映衬,以便更好突出人物性格,做到主次分明,有血有肉。
近年来,行业界与学术界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动画市场要有勇气进行探索,多元化的尝试能为中国动画电影带来蓬勃生机。2018年初上映的国产动画《大世界》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不仅入围了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还成为内地首部荣获金马奖最佳动画长片的电影。在未来,将有更多优秀系列动画大电影进入中国动画市场,其中可为互娱倾力打造的以屈原为原型的系列院线动画电影,以其弘扬中国传统英雄形象的多元化定位,标新立异的切入点备受业内期待。可为互娱以“实现中国人的英雄梦”为愿景,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传统英雄形象,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式英雄的独特魅力,在国外英雄形象泛滥而国内英雄缺失的市场环境下,这无疑是一个大胆且非常有意义的尝试,让更多的00后、10后们接受应有的中国式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