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叙事的文化自信和对外国文化的盲从
在当代经济和文化领域,在不断追赶西方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偏见。反映在社会生活中是部分人认为外国的产品质量好、外国的要求高、用外国的东西有面子等现象。反映在文化领域是部分人觉得国外的作品水平高、技术惊艳、风格流行等现象。甚至产生了盲目的崇拜,出现“精日”“美吹”等极端行为。这种文化的盲从还体现在“洋”和“土”对立与偏见上。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会把国外的一切东西都称作“洋某某”,例如外国人叫“洋人”、火柴叫“洋火”、西装叫“洋服”等,这就是特殊时期形成的崇洋媚外的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自卑的体现。反观近代史,中国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国家叙事都处于一种被动的、毫无话语权的地位。先辈们努力突破闭关锁国的枷锁,通过“西为中用”的方式放眼看世界。但是中国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代价和影响是深远的,在不断追赶西方的过程中,中国在各个领域都缺乏曾经作为“天朝上国”的自信。因此,中国对国外文化的盲从是在不断奋斗和追赶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不自信和不服输的现象。“这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动画英雄角色的塑造失去了对传统意识形态和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缺少了对传统文化本质的思考和更深层次的挖掘,致使中国动画英雄角色刻板的去模仿美日的成功动画英雄角色和对美术片时代塑造出的成功英雄进行改编、模仿。”[7]但是现在也能发现,随着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实力的提高,处理国内外事务能力的提升,国人的自信又回来了。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的时候,这种基于国力和实力的文化自信也被逐渐释放出来,国人逐渐喊出了“中国风”“汉服文化”“国漫崛起”和“中国学派”等自信的声音。因此,中国叙事是基于中国实力来讲的,文化软实力也应被重视。
在世界面临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今天,国际传播基于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产生极大的影响力的时候,也应注意到国家传播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中国的国际叙事需要顺应国际叙事基本要求,更要注重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结合。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很多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当中国发展令全世界瞩目的时候,中国叙事在国际传播中的问题就摆在国人面前。中国叙事的根本问题是叙事内容和手法的问题,要通过对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奋勇抗争的近代文化以及艰苦奋斗的当代文化的重拾和重视,形成理性的中国文化自信,要把这些经典的、精致的优秀文化重新挖掘,要相信中国拥有灿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和精彩的近现代文明,不输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这种自信是中国发掘优秀文化的基础,是做好中国叙事的动力,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中国叙事的文化自信,不是一种基于硬实力的盲目自大,在国家竞争加剧的今天,只有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才能真正体现一个有容乃大的大国形象。只有承认差异化,虚心学习,不断适应国际叙事规律,用自信且包容的心态进行中国叙事和国际交流,才能让文化自信成为中国向世界强国迈进的最后一个重要的保障,才能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面孔、品味中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