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际受众
我国动画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在较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动画作品的创作较多指向儿童或青少年,成为一种以教育和知识传播为主要目的的影像作品。因此,从历时的视角来考察国产动画的传播主旨以及对象策略,其核心在于达到青少年和低龄儿童的启蒙与教育目的,动画作品生产与传播中代际因素的考量成为动画作品的核心。代际因素的考量使得我国动画创作将受众的年龄作为重要的策略因素,英雄人物的动画影像塑造也要高度符合儿童或青少年的接受需求。
历时地来看,国产动画作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以艺术审美为核心导向、偏重于教育启蒙的初创阶段。这一时期的国产动画作品大多取材自传统神话故事,或在美术原画的基础上进行动画创作,因此保留了初期国产动画的艺术风格,但是因其情节、叙事的简洁,教育知识性内涵的突出,这一时期以英雄人物为核心的动画创作仍旧以青少年作为核心接受对象。诸如《哪吒闹海》(1979)、《大闹天宫》(1961)等经典的国产动画作品,其故事内核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在动画创作中的英雄人物的设计充分考量了青少年群体的接受需求,哪吒救父、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简洁、通俗的英雄故事,也符合青少年群体的认知。《九色鹿》(1981)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设计原型,九色鹿作为英雄形象的善良、勇敢的事迹与历史文化场景的合璧,延续了国产动画以青少年和儿童为核心受众,同时凭借艺术风格扩展接受对象代际层次的传统“对象策略”。
二是以超现实或者童话为主题的英雄角色塑造的儿童片阶段。如果说以传统神话故事为原型的动画英雄人物故事创作尚且还有艺术审美的跨代际接受的话,那么《太阳之子》(1990)、《海尔兄弟》(1995)、《葫芦兄弟》(1986)、《阿凡提》(1980)等作品则更加明确地以青少年作为传播对象,在动画创作中塑造典型的、符合青少年心理预期的英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英雄人物都是与接受对象年龄相仿的青少年,他们利用超能力或者善良勇敢的性格化解困难、帮助他人的故事情节也对青少年启蒙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当代动画创作中较为明确的以代际分层为考量的分层创作阶段。我国传统动画以“低幼”群体为接受对象的认知偏误在这一时期被广泛提及并得到认同,这一时期的创作一方面更加强调动画的跨代际传播目的,另一方面则实现了更为清晰的分层传播设计——从原本界限模糊、甚至完全以低幼群体为对象的创作意识,转向了创作源头对对象代际的明确界定与划分,青少年儿童动画与成人动画之间的创作分野开辟了国产动画创作的广阔蓝海。《宝宝巴士》《熊出没》《超级飞侠》《猪猪侠》等低幼动画作品中借助主人公的英勇事迹,或者直接以超能力救援等情节设计来满足低幼儿童群体的接受需求;青少年动画作品中《秦时明月》《伍六七》《全职高手》《魔道祖师》等作品通过原创想象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玄幻、侠义的情节设计,满足当代青少年的接受需求。